官玉菡
摘 要:作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之一,P2P網絡帶動平臺迅速發展,帶來了金融市場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新的風險和挑戰。為更好地理解P2P網貸平臺,規范其市場秩序,本文對P2P網貸平臺的發展、風險和監管展開研究。在引入互聯網金融和P2P網貸平臺的概念及其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這一平臺的道德風險、流動性風險、技術風險和法律風險進行了歸納總結。并綜合我國P2P網貸平臺的監管和發達國家及經驗,從監管主體、立法角度和執行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 發展 風險 監管
近年來,云計算、網上銀行、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模式層出不窮,互聯網金融熱潮此起彼伏。作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之一,P2P 網絡借貸平臺 (Peer-to-Peer Lending)發展迅速。2007年,我國第一家P2P網絡平臺借貸公司“拍拍貸”成立,2012年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到2017年達3.9萬億元,累計成交額突破8萬億元。1其中2014至2016年是P2P發展最快的時期,年成交額增長率超過200%,到2017年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上升趨勢。2017年6月P2P“野蠻生長”的問題開始凸現出來,多個平臺出現“爆雷”,多家平臺出現經營不善、清盤倒閉。P2P網貸平臺普遍面臨一定的司法邊界認定問題,存在監管不足,呈現“無軌運行、諸侯混戰、多激情少理性”的局面。了解P2P網貸平臺的風險和完善監管問題是這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需求。
一、P2P網絡借貸概述
(一)發展歷程
2005年P2P網絡借貸平臺在英國誕生,理查德杜瓦等人創辦了世界第一個P2P平臺Zopa。P2P網絡借貸是個人對個人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借貸,即借款人通過平臺發放借款標,出借人向借款人放貸。我國的P2P平臺最早是2007年出現的拍拍貸,此后平臺數量不斷增長,直到2017年才有所下降,但是平臺借貸額卻一直保持增長趨勢,累計已突破8萬億元。
(二)主要類別及運作模式
我國的P2P平臺主要包括銀行系、國資系、上市公司系、風投系和民營系,其中民營系平臺數量占絕大多數,存在問題也最為突出。P2P借貸屬于金融脫媒,在監管部門監管下,P2P網貸平臺基礎參與者包括借款人、P2P借貸平臺和出借人。借款人向P2P平臺提出借款申請,平臺進行審核,滿額放貸。出借人通過P2P平臺進行投資,平臺到期支付出借人收益。同時P2P借貸平臺引入擔保公司、小額信貸公司和社交網絡,為借款人提供資源的同時對平臺作出擔保。
二、P2P網貸平臺存在的風險
(一)道德風險
2011年P2P網貸平臺出現許多“跑路”現象,天使計劃、貝爾創投、安泰卓越等互聯網借貸平臺失聯或倒閉,2018年再次出現大量平臺清盤停業、提現困難以及老板跑路的現象。資金自融自用類平臺和詐騙類的平臺都存在道德風險。P2P網絡借貸具有匿名性和隱蔽性,許多貸款的用途難以核實,信息有泄露風險,部分平臺有網上轉為線下暗箱操作,這些弊端都滋生了道德風險和違約風險。同時互聯網金融還沒有足夠的行業自律性組織,沒有明確規定的職業道德,P2P網絡借貸將客戶信息有償轉讓、利用交易平臺設定的漏洞認為騙貸的事件時有發生。更有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填寫虛假信息進行“黑錢”劃撥,從事詐騙、洗錢、受賄甚至變相侵占國有資產。
道德風險不僅體現在平臺方面,借款人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借款人為獲得貸款提供虛假信息,使得貸款流向風險較高的領域,P2P平臺呈現逆向選擇。同時P2P平臺的信用評級方法有限,無法像銀行那樣利用征信系統了解借款人的資信情況,借款人違約后仍存在轉向其他平臺融資的可能。
(二)流動性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流動性風險源于平臺資產與負債的期限錯配。一方面,許多平臺為吸引投資者,放出高息“秒標”,投資者可以隨時交易、贖回、消費,負債的期限為零。另一方面,P2P網絡借貸的資產方——貨幣基金的投資存在一定期限,資產的到期期限較長。短債長投有很大的不穩定性,也不能很好地應對擠兌事件。
(三)技術風險
P2P網絡借貸依賴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計算機軟件系統和網絡技術都會直接影響P2P網絡借貸的交易活動和安全運營。P2P網絡借貸企業為降低成本,對技術支持采用外包的方式,這也會加大操作風險和安全風險。網頁崩潰、支付系統擁堵、系統不穩定、服務器故障等情況時有發生。據賽門鐵克2013年發布的《揭露金融木馬的世界》描述,2012年網銀木馬攻擊了亞洲、歐洲與北美洲的600多家金融機構。在我國,“微貸”、“豐達”、“銀通”等平臺均曾遭到黑客攻擊。P2P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對互聯網技術的配套使用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法律風險
當前我國的金融類法律法規大都針對傳統的金融活動,雖然近年來《網上證券委托管理暫行辦法》《證券賬戶非現場開戶試行暫行辦法》等條例陸續出臺,但仍缺乏系統性的法律規范以約束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的有序發展。對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法律地位、管轄范圍尚無明確規定,對交易主體的權益保護機制缺失。在交易主體身份認證、市場監管、合同確認、維護客戶信息等方面也存在欠缺,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缺乏切實的保障。互聯網企業參與金融業務不受資本充足率、準備金等限制,不能很好地應對大規模贖回事件。由于監管當局尚未出臺明確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文件,許多企業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帶和監管漏洞之間,甚至觸及非法集資紅線,造成一定的法律風險。
三、P2P網絡借貸的監管
(一)我國監管現狀
2014年1月,國家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包括P2P網絡借貸平臺由中國銀監會監管,但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建立。當前我國的監管體系主要由政府監管、社會媒體披露和行業自律監管構成。目前較為詳細的規范文件是2015年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法鏖戰的指導意見》,明確了P2P網絡借貸的管理權責。
社會媒體潛監管主要通過社會輿論等相關報道發揮全民監管的作用,對P2P網貸平臺倒閉后責任人跑路,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時間進行追蹤報道,對互聯網金融發揮道德約束的作用。
就行業自律組織監管而言,2012年國內首家網絡借貸服務業企業聯盟成立,成員涵蓋上海主要的網絡貸款企業。其后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會。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互聯網金融千人會俱樂部和其他地方性行業自律組織相繼成立。行業自律組織出臺自律公約,能夠推動行業規則和標準的制定,加強企業溝通交流,有利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降低。
(二)發達國家經驗
互聯網金融和P2P網貸在發達國家興起較早,發達國家對互聯網金融和P2P網貸平臺的監管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美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采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兩級監管的模式,依托現有法律法規尋求司法解釋。針對P2P行業,強化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維護,金融危機之后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對P2P平臺的金融消費權益進行保護。針對第三方支付,對貨幣服務機構發放許可進行管理規范,并明確規定初始資本金要求、投資范圍、記錄和報告制度等內容。針對眾籌融資,對項目資金總規模和投資人融資規模也做出了具體限制以把控風險。
日本注重加強立法,通過建立系統的金融業法律規范來管理金融業市場的有序運行,包括《地下金融對策法》、《金融商品交易法》、《金融商品銷售法》等。監管當局和專業協會也會制定一系列P2P網貸平臺監管規定和指導原則。
作為網絡借貸的發源地,英國主要采用行業自律的管理模式進行監管。行業自律組織如P2P融資協會規范業內公司,自發地對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監管。另一方面,注重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出臺金融服務賠償計劃,加強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對金融消費訴訟案件的受理。
3.3監管建議
P2P網貸平臺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僅僅依靠法律規范監管遠遠不夠。需要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和地方金融辦積極履行具體監管職責,并與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協調配合。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消費者同時也是投資者,在新興金融模式中消費者處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監管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市場準入標準設置對于把控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有重要意義,監管部門應該對平臺公司的注冊金和股東身份進行規范,并考慮實施經營牌照制。另外,信息不對稱是許多消費者蒙受損失的重要原因,監管部門應加強對P2P網貸平臺的信息披露,以緩和消費者處于信息弱勢地位的現狀。
總結:
P2P網絡借貸是依托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業務,而且發展勢頭迅猛,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與挑戰。P2P網絡借貸主要有道德風險、流動性風險、技術風險和法律風險。筆者綜合我國監管現狀與國外先進經驗提出應從監管主體,監管角度和實施措施方面對P2P網絡借貸平臺加以完善,既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設立與執行也要加強對消費合法權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艾金娣. 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防范[J]. 中國金融, 2012(14):79-81.
[2] 張國文. 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防范與監管[J]. 武漢金融, 2014(4):9-11.
[3] 程艷偉. 論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法律風險的研究[D]. 南昌大學, 2015.
[4] 陳蕾. 論P2P網絡借貸平臺在我國高校的發展現狀及法律風險[J]. 隴東學院學報, 2017, 28(4):116-120.
[5] 陳向聰. P2P網絡借貸在我國發展面臨的法律風險及其規制[J]. 海峽法學, 2014(4):47-54.
[6] 《2017年中國P2P網貸指數·發展指數運行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