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陽 任浩 王明偉 聶萌
摘 要:新時代,我國正處于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轉型之中,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設者。高職的思政教育成為了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場所,二者的有效結合能夠推動我過社會主義的發展。本文從高職思政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角度出發,提出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徑,希望在學生剛入學的思政課中就可以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人才的培養不僅是道德修養,更需要專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結合,讓學生能夠成為新時代的工匠人。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職 思政教育
工匠精神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以及不斷追求創新的敬業精神。在當今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青睞于“快”的生活,工匠精神似乎被人們淡忘,但是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報告中多次強調,工匠精神在如今依舊具有現實意義,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高職的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場所,兩者相互融合,能夠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一、高職思政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在當代大學生的培養中,需要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理念相融合,工匠精神包含著敬業、創新、創造精神,這些都為二者的相互融合創造了條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準則,在當前從事的行業中,每個公民只有干一行愛一行,才能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大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需要秉著敬業的理念,一絲不茍的投入到工作中。
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創新是時代的主題,這與工匠精神提出的發展方向一致,因為是新時期工匠精神的追求,也是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泉。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的建設,都需要高職的思政教育將創新精神得以傳承?!爸袊圃?025”強調工匠精神,發展實體經濟,打造更多讓人民滿意,有中國印記的品牌,將中國建設成制造業強國,所以在高職的思政教育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二、高職思政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推動我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
制造業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當前我國面臨著制造業發展受挫的局面,為了徹底的改變當前現狀,我國必須弘揚工匠精神。從中國古代開始,工匠一直是人們學習的對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魯班因為發明創造的據子、曲尺等工具,被人們尊為土木的祖師。
在現代,一些工程師也秉著精益求精的理念,默默奉獻于祖國的現代化事業,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林鳴,即使在工程全面貫通的最后環節中,為了保證銜接的準確性,做了上千次的試驗,最終港珠澳大橋全面通車,這不僅是中國,更是世界史上的偉大奇跡。為了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強國夢,我們必須在高職的思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干一行愛一行,不斷探索創新,助力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二)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高職人才培養的責任
高職思政教育注重學生的未來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念,提高職業道德修養,而工匠精神就是職業道德修養中的核心內容,所以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高職人才培養的責任。
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時期是高職學生剛入學,這段時間學生的公共必修課較多,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課中,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政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大學生了解黨的基本情況,增加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讓他們學會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激勵它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中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工匠精神人才的培養是關鍵,高職的思政教育擔負著為國家輸送職業人才的責任。
三、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徑
(一)轉變高職思政教育的職能
當前的高職思政教育主要弘揚新時代的社會核心價值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但是卻忽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所以高職的思政教育中,既需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學內容中。
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對課堂內容充滿好奇心,并且愿意積極主動學習思政內容,在這個關鍵時期,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讓他們能夠主動提高職業能力,不斷鉆研新的技術,在知行合一培養自身的工匠精神。
(二)讓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合
工匠精神與高職的思政教育有著重合之處,這為之后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職思政教育中,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深刻的認識到工匠精神對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在高職思政課堂教學中,將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與現實案例相結合,通過理論的傳授與實例的解說,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工匠精神中的敬業、創新與創造等,為以后的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師要提高對工匠精神的認識
工匠精神能夠更好的與高職思政教學有效的融合,需要教師能夠提高對工匠精神的認識。課堂知識的主要傳授者是教師,只有教師能夠深入鉆研工匠精神的內涵,才能讓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工匠精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習慣,改變教學模式,調動課堂氛圍,讓工匠精神與思政課堂能夠有機融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道德修養,也讓他們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落實到實處。
(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高校環境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高職大學生的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學校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包括學習環境、校園文化、校園政策,學校可以在校園的宣傳欄中或者掛校園橫幅,宣傳工匠精神,可以舉辦座談會,邀請地區知名的工匠人來校交流,讓學生能夠學習優秀工匠人的經驗,并且意識到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學校也可以定期的開展學生專業技能競賽,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需要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也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因為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的共同之處,所以二者的融合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新時代的工匠人。
參考文獻:
[1] 張坤晶. 論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高職思政教育創新——以工匠精神培養為例[J]. 遼寧高職學報, 2016, 18(10):78-80.
[2] 楊思熠. 新時期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結合研究[J]. 考試周刊, 2017(54):125-125.
[3] 張坤晶. 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職教通訊, 2016(1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