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白曉旭+趙茜
[摘要] 目的 探索并評價醫院中醫藥師承管理新模式的效果。 方法 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北京市房山區中醫醫院第一屆院級師承人員為研究對象,將SECI知識轉化模型引入醫院中醫藥師承管理工作,通過跟師學習、臨床實踐、集中學習、參與培訓、共同讀經典、撰寫文章、創辦???、承擔科研項目、修訂院級師承管理辦法等方式,實現中醫藥隱性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綜合化、內部化,并通過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分別在師承前后對導師和繼承人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 醫院在師承期間共組織院內培訓12次,院外培訓17次,完成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1項;師承人員在院內及全國《傷寒論》比賽中均獲得優異成績;出版師承專刊4期、師承學術匯編1部;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6項;修訂醫院師承工作方案,完善院級師承制度,督導考核21次;以院級師承為契機開展了區級師承。問卷調查結果提示師承前后繼承人的專業技能有明顯提高(P < 0.05)。師承前后繼承人的基礎知識、臨床能力、科研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師承前后導師的帶教水平、臨床水平、科研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將管理學SECI模型引入中醫藥師承管理切實可行,能夠提升師承效果,促進中醫藥知識的繼承與發展,加快中醫藥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中醫藥師承;SECI模型;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9(a)-0098-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new management mode for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7, the inheritance persons of the first session in Fangshan Traditional Medical Hospital of Beijing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SECI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model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management of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the way of learning with the teacher, clinical practice, learning together,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reading classics together, writing articles, setting up professional periodicals, undertaking research projects, revi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implicit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promo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heritance,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tutors and students. Results Total 12 times of hospital training and 17 times of out of hospital training were organized, 1 item of municipal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projects was completed. Tutors and students got excellent results in the hospital and national competi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4 issues of professional periodicals and 1 academic compilation were published. 16 it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ere declared. Work programs of inheritance were revised. Management system of inheritance was improved. 21 times of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were completed. The inheritance of district lev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hospital level.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enhanced before and after inheritance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asic knowledge, clinical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students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ing level, clinical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tutors (P > 0.05). 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to introduce SECI model into the management of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ca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endprint
[Key words]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I model; Management mechanism
中醫藥知識亦可分為中醫藥顯性知識和中醫藥隱性知識,中醫藥隱性知識是中醫傳承的命脈,是中醫發展的動力,是中醫藥知識不斷創新的源泉。師承教育是中醫藥傳承的重要形式,而師承工作的關鍵是挖掘并傳播中醫藥隱性知識[1-3]。SECI知識轉化模型是知識管理領域的代表性學說,它描述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互相轉化,從而實現知識創新的過程,SECI模型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模式包括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綜合化(combination)、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四種模式[4-7]。本研究旨在探索醫院中醫藥師承管理的新模式,并對師承效果進行評價。北京市房山區中醫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開展系統化中醫藥傳承工作已近3年,我院在原有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借鑒經典的SECI知識轉化模型,將擁有中醫藥隱性知識的導師及繼承人作為管理對象,充分挖掘、合理配置和使用各類中醫藥隱性知識資源,將名中醫的中醫藥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共享,再轉化為年輕一代中醫的隱性知識,探索建立起一種相互轉化、不斷優化的師承新模式,完善師承管理制度,為加快中醫藥人才培養做出貢獻。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第一屆院級師承人員28名,其中導師14名,繼承人14名。研究周期為2014年1月~2017年1月。
1.2 管理模式方法
中醫藥傳承工作中,在原有中醫藥傳承工作的基礎上引入SECI模型理念,創新管理模式。
1.2.1 中醫藥師承社會化 根據院內師承人員比較容易集中的特點,定期組織師承人員進行集中學習,并開展“師生共同讀經典”“師生共同上講臺”活動,促進中醫藥隱性知識在師生間的擴散,是SECI知識轉化模型的社會化過程。
1.2.2 中醫藥師承外部化 繼承人通過撰寫臨床醫案、學術論文、跟師筆記和學習體會等,較全面地總結和整理導師經驗和技術專長,并創建師承???,促進中醫藥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是SECI知識轉化模型的外部化過程。
1.2.3 中醫藥師承綜合化 師生共同做科研,把中醫藥顯性知識進行驗證,形成系統的臨床經驗及總結,是SECI知識轉化模型的綜合化過程。
1.2.4 中醫藥師承內部化 通過項目實踐修訂《房山區中醫醫院中醫藥師承工作建設方案》,提升基層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人才培養能力,并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新的師承管理模式,是SECI知識轉化模型的內部化過程。
1.3 效果評價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分別在師承初期和終期對28名導師和繼承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分為繼承人版和導師版。分值為0~10分,0分為完全不能掌握知識/技能,1分為能夠掌握全部知識/技能的10%,2分為能夠掌握全部知識/技能的20%,3分為能夠掌握全部知識/技能的30%,以此類推,10分為能夠掌握全部知識/技能。繼承人版調查問卷內容為繼承人對自身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臨床能力、科研水平的評分。導師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兩方面:①導師對繼承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臨床能力的評分。②導師對自身臨床水平、帶教水平、科研水平的評分。調查問卷信度Cronbach α值為0.71,效度檢驗KMO值為0.547,巴特利檢驗P < 0.01,表明調查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可用于師承效果的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頻數進行描述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描述,滿足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不滿足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中醫藥師承管理新模式的定性分析結果
2.1.1 中醫藥隱性知識社會化過程和效果 我院成立了中醫藥傳承研修班,組織全體師承組成員進行了集中培訓,集中培訓情況見表1。師承期間完成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房山區中醫醫院第一批中醫藥院級師承經驗交流培訓班》。為了配合“師生共同讀經典”活動,組織全院開展《傷寒論》比賽3次,師承人員中3名獲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師承人員參加“第六屆全國經方論壇《傷寒論》背誦比賽”,全國40名參加,我院進入7~16名;1名導師參加“第六屆全國經方論壇《傷寒論》論文比賽”獲得三等獎,并上臺演講;醫院榮獲“第六屆全國經方論壇優秀組織獎”。2名參加“第七屆全國經方論壇《傷寒論》背誦比賽”,1名獲優秀獎。“師生共同上講臺”活動中共有5對師生上臺講課。
2.1.2 中醫藥隱性知識外部化過程和效果 我院中醫傳承辦公室創辦了師承專刊《杏林苑》,截至目前《杏林苑》出版4期,收錄論文情況見表2,共印刷420本,發放至上級主管部門及區域內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時中醫傳承辦公室對3年來院級中醫藥師承指導老師和繼承人的學術工作進行了收集整理,出版《房山區中醫醫院首屆院級中醫藥師承指導老師、繼承人學術匯編》,共收錄論文265篇。
2.1.3 中醫藥隱性知識綜合化過程和效果 師承期間師生共成功申報院級科研項目12項、區級1項、市級3項。
2.1.4 中醫藥隱性知識內部化過程和效果 我院修訂了《房山區中醫醫院中醫藥師承工作建設方案》,完善了院級師承制度,制訂了日常考核表、年度考核表、結業考核表,各年度督導考核情況見表3。同時我院以院級師承為契機,2016年12月在北京市房山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了區級師承,即房山區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計劃簡稱“春苗培育計劃”,第1批16位春苗導師全部來自我院。endprint
2.2 中醫藥師承管理新模式的定量分析結果
師承前后共發出調查問卷56份,回收55份,回收率為98%。1名繼承人因休假未填寫師承后調查問卷。師承前后繼承人的專業技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余項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師承前后導師對繼承人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臨床能力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師承前后導師對自身臨床水平、帶教水平、科研水平的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6。
3 討論
3.1 中醫藥師承社會化、外部化、綜合化、內部化效果的定性分析
3.1.1 中醫藥師承社會化 社會化:導師及繼承人在師承意愿下,通過共同體驗、感知和學習起到相互共鳴的過程,形成中醫藥隱性知識的擴散[8-9]。從SECI模型不難發現,隱性知識只有在流動和共享的過程中才能顯示其價值[10-12]。但是傳統“點對點”的一師帶一徒模式,中醫藥隱性知識只能在師徒間縱向流動。為了克服傳統師承模式知識單向流動的缺點,擴大知識的橫向交流,促進隱性知識的多方向流動,醫院借鑒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的“學習型組織”[13]以及博耶提出的學習共同體的概念[14],為了體現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的特點[15],我院成立了中醫藥傳承研修班,組織師承人員集中培訓、集中學習,通過共同學習、共同參與活動促進了中醫藥隱性知識在師生間的交流和共享,實現了中醫藥隱性知識社會化。
3.1.2 中醫藥師承外部化 外部化:以師承意愿為前提,以導師知識基礎及學術經驗為主體,以師承管理模式為導向,共同構成導師理論與實踐經驗(隱性知識)外在化的過程,使知識更為清晰[8-9]。導師和繼承人將自己的帶教經驗或跟師體會用文字表達出來,出版師承??缎恿衷贰?,促進了中醫藥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實現了中醫藥隱性知識外部化。
3.1.3 中醫藥師承綜合化 綜合化:將分散的中醫藥顯性知識匯集成系統化顯性知識的過程。其中,知識分子或是既定的臨床經驗,或是融合導師思維后得到的概念原型[8-9]。導師和繼承人通過整理、分類、綜合等方式將分散的、不系統的中醫藥顯性知識進行了進一步整合得到了綜合、系統的顯性知識,并成功申報科研項目,實現了中醫藥隱性知識的綜合化。
3.1.4 中醫藥師承內部化 內部化:將綜合化的中醫藥顯性知識轉變成內在隱性知識的過程,是知識延伸的體現,繼承人通過知識轉化的過程,將組合化的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當中,使之體現其價值,且繼承人在實踐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經驗,逐漸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螺旋知識循環體系[8-9]。梁馨月等[16]提出對師承教育進行定期考核與督查是完全必要的,這是帶教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證,同時督導考核要力求靈活多樣、全面、綜合[17]。我院非常重視師承督導考核工作,由專職人員負責,并將考核結果記入師生教學檔案,通過督導檢查提升了師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繼承人盡快完成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傳承的轉變。同時根據赫茨伯格所提出的雙因素理論[18],為了充分調動師承人員學習的積極性,我院對師承導師和繼承人這類知識型員工[19]給予多種形式的財力與物力支持,積極落實保健因素;并給予師承導師和繼承人更多的培訓機會、晉升機會、表現機會等,提升師生的職業成就感,努力加強激勵因素。我院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兩個方面提高師承人員教與學的熱情,實現了中醫藥隱性知識內部化?!按好缗嘤媱潯碧嵘巳珔^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能力,促進了中醫藥知識的循環增長和螺旋式上升。
3.2 中醫藥師承綜合效果的定量分析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師承后繼承人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較前明顯提高。其余項目雖無明顯差異,但師承后各項評分均值均高于師承前,提示新的中醫藥師承模式對提高繼承人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臨床能力、科研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導師的帶教水平、臨床水平和科研水平。
師承教育是中醫藥知識繼承、發展與創新,提升中醫藥臨床生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挖掘和凝練中醫師承教育核心內涵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現代中醫師承教育模式,是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20-21]。通過對定性結果與定量結果的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我院結合管理學中的SECI模型,從中醫藥隱性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綜合化、內部化著力,挖掘中醫藥隱性知識傳承的特殊規律,并為這種師承管理新模式提供開放的交流機制、完善的推廣機制、嚴格的考核機制、有效的激勵機制、系統的評價機制作為制度保障,使導師的中醫藥隱性知識向中青年醫師轉移,促進中醫藥知識的顯性化,并通過科研驗證、成果轉化等形式實現中醫藥知識的循環增長和螺旋式上升,擴大人才培養的規模。
師承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師承工作任重而道遠,我院通過對師承管理新模式進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由于調查對象較少,使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會對這種新的師承管理模式進行更加深入、更加廣泛的研究,進一步完善師承管理模式,使之能更好地加快人才培養,建立人才梯隊,更好地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春鋒,王彩華,陸煒青,等.名老中醫傳承中的隱性知識挖掘[J].中醫雜志,2016,57(11):930-932.
[2] 肖增敏,申俊龍.基于知識產權保護的中醫傳承與創新激勵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6,22(9):24-26.
[3] 楊光華,王萍,黃利興,等.名老中醫學術傳承研究方法探析[J].中醫雜志,2014,55(21):1810-1812.
[4] 高錫榮,楊娜,萬倩.基于SECI框架的企業知識生成系統動力學模型[J].現代情報,2016,36(11):8-15.
[5] 儲節旺,李章超.SECI及其衍生模型評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7(3):63-67.endprint
[6] 儲節旺,是沁.基于SECI模型的開放式創新機制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6(10):57-61.
[7] 秦鐵輝,彭捷.試論競爭情報工作對知識轉化的促進作用-基于經典知識轉化模型SECI的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6,50(12):71-75.
[8] 鄧新梅,楊小義.隱性知識傳承機制與共享管理模式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90-92.
[9] 申菲菲,申俊龍,魏魯霞.基于隱性知識轉化的中醫知識創新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118-119.
[10] 李朝輝,張麗娟.教師隱性知識分享的困境與破解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6-10.
[11] 侯小麗.教師隱性知識管理模型[J].信息系統工程,2016 (12):155.
[12] 魯團花,耿娟娟.內生理念下的高校教師隱性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8):136-139.
[13] 單偉穎,段莉,楊瑩,等.學習型組織在護理領域的研究進展[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3,30(2):156-158.
[14] Boyer E. A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 [R]. Princeton,NJ: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15-18.
[15] 王芳.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5,591(28):177-179.
[16] 梁馨月,康瑛,張健.中醫師承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2(3):171-173.
[17] 許二平.關于中醫藥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思考[J].中醫教育,2016,35(4):9-12.
[18] 湯文華.“雙因素”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生產力研究,2010(3):223-224.
[19] 林阿妙.雙因素理論在知識型員工激勵中的運用[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7):44-47.
[20] 王欣,劉更生,郭棟,等.挖掘中醫師承精髓創建多元師承模式[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3):24-26.
[21] 顧國龍,龔偉.傳統師承教育與當前中醫藥人才培養[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3):154-157.
(收稿日期:2017-03-13 本文編輯:張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