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泱
8月18日,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以“精準扶貧”為題材的大型現代花鼓戲《桃花煙雨》進行第3次大改之后的最后一次聯排。
“8月初,我們劇組第4次深入湘西采風,與飾演角色接近的生活原型近距離接觸,就是為了進一步講好精準扶貧故事,真實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湘西農村的變化。”該中心主任羅維對記者說。
打磨老作品,創作新作品,讓作品更加生動真實,群眾喜聞樂見,對脫貧致富有啟發。今年以來,湖南省文化廳加大對貧困地區文藝創作工作的幫扶力度,組織專業劇團送戲到田間地頭,送政策到群眾心頭,用文藝雨露滋養扶貧之果。
作品更“接地氣” 群眾喜聞樂見
懷化市鶴城區陽戲保護傳承中心的小品《火塘夜話》,以當地脫貧致富的實例為原型,講述了一群從外地打工回鄉創業的青年帶動家鄉致富的故事。從去年創作至今,已在懷化各地演出近50場,深受群眾歡迎。
在湖南省文化廳的扶持下,貧困地區劇團的創作如火如荼,產生了一批原創新作品:懷化麻陽苗族自治縣的花燈戲《泥巴縣令》等2臺大型舞臺劇、張家界永定區的小陽戲《深山溝里撿個媽》等5部小戲、懷化的《四知先生》等6個劇本。其中,《泥巴縣令》入圍了文化部劇本孵化計劃扶持工程。同時,復排、移植整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舞劇《鳳凰》、漣源市的湘劇《燒車御史》。此外,省文化廳還組織了藝術家創作和改編精準扶貧小戲、小品40多部,正在編輯成冊,準備印發給基層劇團和文化館排練演出。
群眾創作遍地開花。今年5月,省文化廳下文,鼓勵全省群眾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挖掘扶貧先進事跡和典型案例,進行扶貧題材的群眾文藝創作,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和扶貧政策,宣傳扶貧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截至7月底,共收到小戲、小品、曲藝、音樂4種類型的作品75件。瀘溪縣文化館的辰河戲小戲《燈光》,由該館演員和當地群眾合作演出,在瀘溪縣內演出20多場,人氣頗高。
“作品很寫實,反映了很多扶貧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村民看后,自身觀念和對扶貧工作的認識發生了很大改變,意識到脫貧不能‘等、靠、要,而要搶抓機遇,發奮努力。”會同縣翁高村扶貧隊長王曉林說,省里的精準扶貧專題文藝演出對村民產生了積極影響。
演出送到田間地頭 書畫貼進貧困村鎮
今年上半年,一批主題為“精準扶貧”的大型專題文藝演出在三湘大地全面開花。全省近50個演出團體上山下鄉,深入村鎮,為群眾送去精彩的文藝作品。
演出送到田間地頭,書畫貼進貧困村鎮。今年,湖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888個鄉鎮,每兩個月能看到一場演出。截至5月底,全省文化系統到貧困地區演出1600余場,送書畫作品2000多幅。省級文化綜合發展專項資金向貧困地區適當傾斜,國貧縣、省貧縣共安排805萬元。
“接下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骨干作用,加大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供給力度,保障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湖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禹新榮介紹,下半年,將組織全省各級110多家專業劇團、300多家業余劇團和文化志愿服務小分隊排練精準扶貧小戲、小品,力爭給所有的貧困村送一場演出。年底組織全省精準扶貧優秀節目在長沙匯演。對該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鄉鎮的演出,每場補助3000元。貧困地區惠民演出全年達到3000場。指導扶持貧困地區創作大、小型舞臺藝術作品不少于10臺(個),舉辦美術(書法、攝影)展覽3至5個,復排、移植整理大、小型舞臺藝術作品不少于5臺(個),劇本創作不少于12部(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