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本報記者 趙覺珵 ●倪浩
擁有32年歷史的香港股票交易所交易大廳,在近年流行電子交易模式的沖擊下,于28日起不再用作交易用途,將會改建為“金融大會堂”。香港輿論慨嘆,交易大廳曾經是香港金融中心地標,一直是香港股市的大舞臺,面對創新蛻變,香港社會需要為發展智慧城市作好準備。
交易大廳承載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遠東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四所合并”,成為今日的聯交所。1986年4月2日,交易大廳正式啟用。由于未完全計算機化,早期的交易大廳十分熱鬧,經紀人在大廳里奔跑穿梭,高峰時期,大廳里俗稱“紅衫仔”的出市代表超過1400個。香港《星島日報》28日報道稱,面對歷史逾三十年的交易大廳落幕,在大廳工作的老一輩“紅衫仔”都感慨萬分。香港證券商協會前主席蔡思聰表示,小時候常常為當時做“紅衫仔”的母親跑腿,之后自己也進入這一行。令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每逢股價有大幅波動,整個交易所都會沸騰起來。
隨著1993年聯合交易所推出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AMS),至1996年第二代系統啟用,增添了可對外連接證券行的終端機,交易不再局限于交易大廳,港交所交易大廳的出市代表數目逐漸減少。近年只有60間券商以每月7000港元租金租用交易臺,平均每天只有約30名出市代表出現于交易大廳,來自交易大廳的成交量只占整體的0.2%。面對這樣的局面,港交所早前決定,交易大廳不再用作交易用途。香港《明報》28日撰文慨嘆,隨著交易大廳關閉,這個曾經見證香港證券市場幾番大上落的交易場和當年場內出市代表喧鬧及集體起哄的場面,只能在電視劇、新聞紀錄片段中重現。
網絡時代大勢所趨
香港《商報》28日指出,踏入網絡時代多年后,全球不少證券及商品期貨交易所相繼關閉交易大廳。因為網絡洪流下,券商絕大部分的交易已通過網上操作,即使仍有券商租用交易大堂的柜臺,亦以象征意義居多。1997年多倫多證券交易所關閉交易大廳;法蘭克福證券交易大廳2011年被計算機操作系統Xetra取代。除了證券交易所全面邁向電子化交易,從事外匯、商品及利率期貨買賣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也于2015年關閉所有期貨“叫喊”(Outcry)交易廳。目前全球各主要知名金融產品交易所中,仍保留交易大廳者,則只有倫敦金屬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之所以在這一方面領先一步(深圳和上海證交所分別于1996年和2014年取消交易大廳),是因為兩大交易所起點頗高,早期就巨資建設了先進的股票交易系統;另外,中國高達1.3億的股民規模造成的海量交易也是傳統的手工交易方式所不能勝任的。
為智慧城市做好準備
彭博社27日評論稱,與新加坡和東京的同行相比,港交所交易大廳的壽命更長,但在電子交易的崛起中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港交所2014年最后一次發布相關數據顯示,在交易大廳進行的交易僅占總交易額的0.2%。隨著數字革命將越來越多的行業推向電腦,交易大廳越來越安靜。
證券交易方式的電子化代替人工報單的低效和繁復,是全球證券交易幾十年間的大趨勢,一秒上億甚至十億筆的交易效率,讓人工交易望塵莫及,這也是全球各主要資本市場陸續關閉交易大廳的最直接原因。李大霄分析說,隨著證券交易海量交易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手工交易已經顯得非常落后,人工報單與電子撮合相比較,就像是原始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區別。
香港《星島日報》29日發表社評指出,交易大廳日后將成為金融博物館,預計在明年春節后開幕,不少經紀也已經轉型,他們的經歷是社會蛻變的縮影。內地繼出現“無現鈔商店”后,一些地方和美國一樣在試行“無店員商店”,不止金融業,各行各業都要面對創新蛻變,香港社會也需要為發展智慧城市作好準備。▲
環球時報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