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摘要:本文基于1998~2015年內蒙古牧區縣畜牧生產數據,運用擴展的索洛模型和C-D生產函數,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背景下研究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分析要素投入的產出彈性系數、各要素的貢獻份額和牧區肉羊生產規模效應,評價牧區肉羊產業技術效率,以期為政府制定肉羊產業政策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生態補獎;牧區;肉羊;全要素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5.0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 from 1998 to 2015, this paper uses the extended Solow model and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to stud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heep industry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 under the mechanism of subsidies and incentives of grassland ecology, and analyze the output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input factor, the contribution share of each factor and the scale effect of sheep production in pastoral areas, and evaluat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sheep production in pastoral area, hoping to provide advi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the sheep industry policy.
Keywords: Subsidies and incentives of ecology; Pastoral area; Sheep ;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0 引言
隨著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醫療保健意識的增強,市場上羊肉供不應求,羊肉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汲取優質動物蛋白、改善膳食結構的重要來源。肉羊產業具有投資少、資金周轉快、投資回報率高、經濟效益穩定等優點,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草場資源和社會閑散勞動力、增加牧民收入,而且可以帶動食品、制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是草原牧區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羊肉生產國,肉羊養殖主要集中在牧區,牧區肉羊養殖則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和甘肅等地,牧區存欄量占全國的47.26%(數據來源于2015年《中國畜牧業年鑒》)。
內蒙古是我國五大牧區之首(五大牧區通常指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草場總面積約占全國的1/4,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內蒙古羊肉產量位居全國前列。肉羊產業是內蒙古地區的優勢產業,是牧區重要的經濟支柱、牧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草原,2015年草原總面積8800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6800萬公頃,占全國草原總面積(4億公頃)的22%,占全區國土面積(11830萬公頃)的75%;2015年,我國牧區主要包括13個省(區)的268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內蒙古自治區共有54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占全國牧區的比例高達20.1%(數據來源于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內蒙古統計年鑒》)。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牧區得到不斷貫徹落實,畜牧業得到迅速發展,肉羊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在肉羊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后,我們也應該看到肉羊產業發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生產技術效率偏低,經營方式粗放、飼養水平較低;良種推廣難度大、力度小,良種化程度不高;肉羊產業應對市場價格風險的能力較脆弱;牧民收入下降,過度注重眼前利益,偷牧、過度放牧現象屢禁不止,牧區草場退化、沙化、鹽堿化問題嚴重,草場承載力下降,草畜矛盾突出。
2011年起, 國家加大投資力度, 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34億元,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2016年, 經國務院批準,“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在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3個省(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啟動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文章以1998~2015年內蒙古牧區縣畜牧生產數據構建模型,在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背景下研究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模擬分析各投入要素的投入產出彈性系數、各要素的貢獻份額和規模效應,評價牧區肉羊產業技術效率,以期為政府制定肉羊產業政策提供建議和參考。
1 文獻綜述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除去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外其他所有要素所帶來的產出增長率,是經濟增長中不能歸因于有形生產要素的增長的那部分,反映了技術進步、組織創新、規模生產、效率提高等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要素投入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維持經濟長期、穩定、持續增長的源泉。
目前,學術界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研究的方法、側重點和領域各有不同。畜牧業領域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豬、肉牛和肉羊等方面。生豬方面:梁劍宏,劉清泉[1]基于2004~2007年和2007~2011年兩個子期間的樣本數據對我國生豬主產省份不同養殖規模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變動趨勢和規模報酬狀況進行對比研究,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分析產業政策的影響,研究發現我國生豬產業整體上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小規模散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下降顯著,大中規模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顯著。滕玉華等[2]運用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對2009~2013年我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大規模生豬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和分解,同時利用β收斂方法研究大規模生豬養殖生產效率的變動趨勢。研究發現20019~2013年我國大規模生豬養殖的全要素生產率總體呈現增長趨勢,技術進步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原因。肉牛方面:楊春,王明利[3]運用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對我國農戶肉牛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和分解,研究結果顯示1998年以來農戶肉牛養殖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及增長率呈現震蕩下降趨勢,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為負值的樣本,是由技術進步變緩造成的。崔孟寧等[4]基于2004~2011年新疆和對比研究省份的面板數據,運用DEA-Malmquist生產指數模型,對新疆等五省份肉牛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研究發現是生產技術進步是新疆肉牛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影響因素,新疆肉牛全要素生產率要低于黑龍江、河南和陜西等肉牛生產省份。肉羊方面:耿寧,李秉龍[5]基于面板數據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2003~2010年我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肉羊生產的技術效率進行測算,分析農牧區的肉羊生產技術效率和肉羊四大優勢產區的區別。研究顯示,目前中國肉羊生產存在明顯的技術效率損失,其中規模化、良種化和人力資本對肉羊生產技術效率的正向影響顯著;不同地區的肉羊生產技術效率存在顯著差異。樊宏霞等[6]基于2004~2011年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和新疆5省(區)散養肉羊投入產出數據,構建DEA-Malmquist生產指數模型,對散養肉羊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研究顯示散養肉羊全要素生產率偏低,肉羊仍然是粗放式養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下降主要是技術進步負增長造成的。endprint
綜上,可以看出對于羊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尤其是專門針對牧區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在理論層面能夠豐富現有研究成果,擴大全要素生產率分析方法的應用領域,有助于促進牧區和肉羊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在實踐層面可以為政府制定關于促進牧區肉羊產業發展政策提供參考,有助于促進牧區貧困、牧業減收、牧民收入下降的“三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 模型構建和數據說明
2.1 模型構建
目前,國內外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主要有兩種基本方法:參數方法和非參數方法。參數方法可以分為生產函數方法和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方法(SFA),需要首先構造具體形式的生產函數,再對生產函數的各項參數進行回歸和檢驗。非參數方法主要指的是DEA-Malmquist生產指數方法,非參數方法要根據投入產出數據構建指標體系,構造出包含所有生產方式的生產可能性集合,實質上是利用線性規劃方法,構造一條非參數生產前沿曲線,通過觀察決策單元所處的位置,評價其生產效率。由于參數方法可以進行假設檢驗,其觀測結果更加穩定,并且考慮到實證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文章所用數據為時間序列數據,本文將使用擴展的索洛模型和C-D生產函數模型來測算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擴展的索洛模型[7]即放棄索洛模型的三個基本假設(三個假設即技術進步是希克斯中性的、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可以得到適用性更強范圍更廣的索洛模型。
在式(1)中,Y表示內蒙古牧區縣羊肉產量(噸),L表示內蒙古牧區縣肉羊產業從業人數,目前無法直接獲得肉羊產業從業具體人數,此處借鑒曹佳等[8]對畜牧業勞動投入的處理方式,用牧業人口數×(羊肉產量/肉類總產量)(萬人)作為替代變量。K表示內蒙古牧區縣資本投入量,目前無法直接獲得肉羊產業資本具體投入量,此處用能繁母羊(萬只)作為替代變量(肉羊產業中,基礎母羊是主要的資本投入)。在肉羊產業中,技術進步也是影響產出的重要因素,此處以時間趨勢t作替代變量。A是剩余量,u是隨機擾動項,表示勞動投入產出彈性,表示資本投入產出彈性,表示技術進步率,為規模彈性。考慮到2011年國家在內蒙古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因此添加政策虛擬變量P,2011年前P為0,2011年及以后P為1,δ為虛擬變量系數。
2.2 數據說明
文章所用數據來源于1999~2016年《中國畜牧獸醫年鑒》。數據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
3 模型結果與分析
3.1 自相關及多重共線性檢驗
為防止出現自相關和多重共線性,對模型回歸結果造成影響。首先檢驗自相關,我們利用Stata13得到D.W值為2.2016,無法確定是否存在自相關的問題,故采用BG(Breusch-Godfrey,BG)檢驗,得到p值為0.3062,故可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接受無自相關的原假設;其次檢驗多重共線性,我們進行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計算,利用Stata13得到最大的VIF為8.95,小于10,故不必擔心存在多重共線性。
3.2 生產函數回歸結果與分析
對模型進行假設檢驗,回歸結果顯示,擬合優度為0.9522,調整的擬合優度為0.9375,說明模型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較好。robust選項表明標準誤經過懷特異方差修正,從而使結果更穩健。在t檢驗中,除了勞動變量的t值為0.7100外,其余變量均通過t值檢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參數為零的原假設,說明模型變量選擇是合理的,模型有較好的解釋力。
觀察回歸方程變量系數,勞動投入產出彈性系數為0.1082,但是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沒有通過t檢驗,說明勞動投入的增加不能顯著提高羊肉產量,這與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主要依托其優良的草場資源而非勞動力、勞動力過剩的現狀相符。資本投入產出彈性系數為1.2008,并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說明資本投入的增加可以顯著提高羊肉產量,并且資本投入每增加1%,羊肉產量增加1.2008%。技術投入的產出彈性系數為0.58331,并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說明技術投入的增加可以顯著提高羊肉產量,并且技術投入每增加1%,羊肉產量增加0.5833%,這說明技術投入轉化為生產力水平比較低。政策虛擬變量的產出彈性系數為負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說明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實施對羊肉生產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間接反映了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在保護草地生態環境,實行草畜平衡管理方面效果是顯著的。規模彈性系數es=α+β=1.3090>1,說明在1998~2015年這18年中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總體上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
3.3 TFP測算結果與分析
利用擴展的索洛模型,聯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測算方程式(4)和回歸方程為式(5),可以得到1998~2015年歷年肉羊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和指數變動趨勢。文章以1998年為基年,1998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為100,則1998~2015年歷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及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1999~2015年內蒙古牧區縣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呈現先穩步上升后有所下降再上下波動起伏的趨勢。自1998年來,全要素生產率指數隨時間變化穩步上升,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最高點出現在2009年,是1998年的2.16倍,在2009年之后出現先下降后上下波動的趨勢,2011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出現小幅度下降,在2013年下降到谷底為145.98,之后兩年出現上下波動起伏。1998~2015年內蒙古牧區縣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整體上呈現波動起伏的趨勢,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平均增長率為3.11%,增長率總體是逐漸變緩慢的,近幾年甚至出現指數增長率為負的情況。2003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最大為19.44%,在2008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出現大幅下滑,這可能是由2008年金融危機破壞肉羊生產造成的。2011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最低為-14.54%。2011年后,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多為負值,TFP指數增長率出現放緩的趨勢。endprint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結論
文章利用擴展的索洛模型和C-D生產函數, 添加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虛擬變量, 對1998~2015年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生產函數進行回歸分析, 并對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及指數增長率進行測算, 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回歸方程式(5),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是0.1082,勞動投入的貢獻份額2為-12.59%;資本投入的產出彈性為1.2008,資本投入的貢獻份額為46.32%;技術投入的產出彈性為0.5833,技術投入的貢獻份額為66.27%。其中技術投入的貢獻份額最大,資本投入次之,勞動投入的貢獻份額最小為負值。這反映了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增長主要是靠技術和資本投入的驅動,肉羊產業的增長方式正逐漸由勞動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資本和技術驅動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內蒙古牧區存在勞動力過剩的情況。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產出彈性為負值,說明補獎政策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行草畜平衡管理的同時,對肉羊產業的生產有抑制作用。規模彈性為1.3090,說明內蒙古牧業肉羊產業還處在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適度擴大肉羊生產規模可以提升經濟效益,這對于政府制定相關產業發展有很大啟示。
(2)根據圖1,1998~2015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及變化趨勢,1999~2015年內蒙古牧區縣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呈現先穩步上升后有所下降再波動起伏的趨勢,2011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出現小幅度下降,在2013年下降到谷底為145.98,之后的兩年出現波動起伏;1998~2015年內蒙古牧區縣肉羊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整體上呈現波動起伏的趨勢,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平均增長率為2.60%,增長率總體是逐漸變緩慢的,近幾年甚至出現指數增長率為負的情況。2011年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最低為-14.54%。2011年是國家全面實施草原獎補政策開局之年,在政策實施的緩沖期,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率受到政策的沖擊比較明顯。
4.2 政策建議
在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內蒙古牧區實際和調研走訪情況,對內蒙古牧區肉羊產業生產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項目組實地調研發現牧區現有勞動力多是初高中畢業,文化水平偏低,沒有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能。在勞動貢獻份額偏低的實際情況下,有關部門要做好牧民職業培訓,定期舉辦畜牧生產知識講座和生產技能培訓,提高畜牧業從業人員知識水平,使牧民充分掌握肉羊飼養、防疫、育種等知識,促進勞動力和資本的結合,有效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最終提升勞動投入對生產的貢獻份額。
(2)繼續加大資本和技術投入。加大畜牧業科研力度,增加對畜牧科技的資金投入,拓寬投資渠道,積極吸引民間投資、外部投資,形成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為牧區發展牧民增收提供持續的動力。大力推廣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提高良種化程度;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建立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肉羊生產基地,適度提高肉羊產業的規模化程度,解決牧戶由于小規模散養、混養等帶來的生產效率低的問題。
(3)以政策改革來推動肉羊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生產技術效率。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促進牧區由勞動力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資本和技術驅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堅持牧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實現經濟、生態、社會的協調發展。
注釋:
1 生產函數是半對數形式,因此技術進步的產出彈性=γ×t(t為t的平均值)
2 要素投入對產出的貢獻=(要素彈性×該要素增長率)/產出增長率
參考文獻:
[1] 梁劍宏,劉清泉.我國生豬生產規模報酬與全要素生產率[J]. 農業技術經濟,2014(08):44-52.
[2] 滕玉華,劉長進,劉小春.中國大規模生豬養殖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及其收斂性研究[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2):198-203.
[3] 楊春,王明利.基于Malmquist指數的農戶肉牛養殖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13(3):69-75+89.
[4] 崔孟寧,朱美玲,李柱,等.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新疆肉牛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 新疆農業科學,2014(2):363-369.
[5] 耿寧,李秉龍.中國肉羊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及其區域差異分析——基于隨機前沿分析方法[J]. 技術經濟,2013(12):25-32.
[6] 樊宏霞,薛強,余雪杰.基于DEA-Malmquist的肉羊散養方式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4):1-3.
[7] 熊俊.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模型:對索洛模型的一個擴展[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8):26-35.
[8] 曹佳,肖海峰,楊光.1978—2007年我國畜牧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技術經濟,2009(7):62-66.
(編輯:邵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