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徐景彩+王也夫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將網絡整合營銷理論引入體育公共服務,以體育意識培養與體育行為參與為核心目標,通過分析體育公共服務現狀與問題,以消費者視角,進行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網絡整合營銷探討,以期為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網絡整合營銷;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063-02
體育公共服務是我國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構成部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等的出臺,為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健康中國”規劃綱要》[1]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體,對體育公共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體育公共服務成效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互聯網具有分享、開放、互動的優勢[3],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為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借鑒互聯網思維構建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營銷理論體系,將互聯網分享、開放、互動的優勢應用于體育公共服務,促進居民體育行動參與,培養運動意識,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有利于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一、網絡整合營銷概念與特征
“整合營銷”理論(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IMC)是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西北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唐·舒爾茨(Done.E.Shultz)提出的,是指根據企業的目標設計戰略,并支配企業各種資源以達到戰略目標。
網絡整合營銷迎合互聯網發展趨勢,以整合營銷的理論為基礎,強調利用互聯網營銷方式與渠道,根據宣傳需求靈活統籌各種活動的有效營銷方式。實現從“以傳者為中心”到“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的戰略轉移。網絡整合營銷提出了4I理論,4I即:Interesting趣味、Interests利益、Interaction互動、Individuality個性。與整合營銷相同,倡導消費者導向理念,更加適合互聯網時代信息多向、互動式流動的特點。
二、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界定
樊炳有等[4]指出,體育公共服務是提供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行為的總稱,為豐富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體育活動提供社會保障和創造條件。《體育法》提出:“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提高全民族素質。體育公共服務應以促進體育發展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提供體育產品和服務。”
政府及體育行政部門、非營利體育組織、營利性的體育組織作為體育公共服務提供主體,提供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競賽、觀賞、游樂、健身活動指導服務、體質檢測服務、體育服務制度等體育公共服務產品。隨著社會發展,傳統體育公共服務模式面臨較大挑戰,體育服務產品供給與人民群眾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如體育場地、設施數量有限、利用率不高[5];政策、制度、規則等無形產品可操作性不強,社會體育輔導員指導針對性不強[6]等問題。
三、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網絡整合營銷4I理論分析
基于為社會公眾提供體育產品和服務,增強體育公共服務客體健康水平角度,以體育意識培養與體育行為參與為核心目標,以4I理論對體育公共服務產品進行分析,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消費的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為運動場地、運動器材、競賽觀賞、健身指導、體質檢測、運動保障等。如何在消費者角度體現網絡營銷原則,提高消費者接受程度,針對不同人群,提供滿足實際需求的有效產品,需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1.趣味原則與體育公共服務產品。體育場館開展親子活動、群體競賽活動,提高人流量促進場地利用率提高;體育觀賽產品在傳統競技體育產品的基礎上開發群體性,參與性競賽,增加趣味性提高大眾參與性;健身指導服務增加親民體育項目,如民俗體育項目、休憩體育項目等,提高趣味性。
2.利益原則與體育公共服務產品。體育場館利用免費、低費、抵扣費用等多種方式提高口碑營銷,促進自媒體傳播,提高場館影響力;培養體育骨干、體育社團、體育場館、健身指導服務對團體活動減免費用,政府職能部門進行補貼,通過共享利益促進健身骨干、健身團體發揮作用,形成健身社交圈,增加社會機構、公益團體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帶動廣大群眾參與體育活動;政府機構拓寬運動傷害保障渠道,通過探索購買保險、健身費用醫保支出等增加保障經費力度,體育公共服務消費者享受保障利益,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積極性。
3.互動原則與體育公共服務產品。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場館使用、體育賽事交流、健身指導實施點評、分享、線上線下指導反饋,增加互動,培養歸屬感,提高運動消費粘性;發展體育民間組織,通過競賽、展示增加不同組織間的互動、交流,增加民間社團影響力,發揮民間組織在體育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建立體育公共服務互動機制,通過在線留言、意見反饋等方式,根據基層需求提供針對性體育公共服務,提高服務效果與有效性;開展體質監測跟蹤服務機制,提供檢測報告與運動建議,銜接健身運動指導,實現健康中心、社會體育指導員、居民三方互動,定期復查,有效改善體質健康水平。
4.個性原則與體育公共服務產品。加強健身團隊文化建設,突出不同健身集體文化特色,彰顯個性;利用街道場地,開發極限運動路徑,吸引喜歡彰顯個性的年青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機制、體制創新,根據個人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社會機構適當收取一定服務費用,促進機制健康運轉。
四、小結
目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還存在較多問題,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還無法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不僅表現為有形產品的缺乏,而且無形產品還有待完善和開發。以網絡營銷4I理論對體育公共服務產品進行優化,其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提高場館的流轉率和利用率,增加體育器材的有效供給;二是延伸競賽觀賞產品線,培養體育意識,發展體育產業;三是培養社會體育團體,加強健身指導效益,促進體育行為參與;四是發展個性化指導方案,提高健身指導有效性;五是完善服務制度建設,促進體育公共服務發展完善,從而更好地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提高公眾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Z].2016-10-25.
[2] 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08-03.
[3] 林之 ,周志衡,周騰,等.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5,(3):17-21.
[4] 樊炳有,高軍白.體育公共服務內涵、目標及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
[5] 張祺,劉鈺 .我國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利用率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10):395-396.
[6] 鄭家鯤,沈建華,張曉龍.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9,(8):35-39.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