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林
隨著“應試教育”弊端的不斷顯現,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教師不僅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多方面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創新精神作為社會前進的動力,更是日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點。物理因其學科本身的特性,在激活學生創新意識上比其他學科有更大的優勢,故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應充分把握機會,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意識。
一、興趣漸起時,引導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能愉快地學習物理,就要引起學生對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進而找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合理有趣的情景,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
在進行蘇科版物理教材《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書本、鉛筆等普通物體的測量操作,向學生展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等基本相關知識,通過這種親身體驗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接下來教師可以增加難度,在講臺上拿出筆記本,向學生提問:“如何測量出一頁紙的厚度?”學生之前剛學過長度測量的知識,興趣正濃,聽到提問,都躍躍欲試。然而學生很快發現,由于一頁紙太薄,測量書本的方法并不適合用于一頁紙厚度的測量,因而需要想出新的方法。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可以給出提示:“既然一頁紙太薄,不能測出其厚度,那如果多一點呢?十頁、二十頁會怎么樣?”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找到了新的測量方法:先測出整個筆記本的厚度,再看筆記本有多少頁,最后通過除法運算得出每頁紙的厚度,從而完成這次的實驗探究。
上面例子中,教師采取了學生日常的書本、鉛筆作為實驗器材,更貼近學生生活,尺子人人會用,但是物理中更嚴謹的測量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了物理學科的嚴謹性、實用性。在學生學完知識之后,教師延伸實驗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二、實驗改進時,自主設計
物理知識的學習向來離不開實驗教學,實驗操作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時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是教師操作、學生觀看,而應該強調學生和教師的雙向互動,在完成基本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改進,提高學生自主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進行“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時,一般的實驗方案是用彈簧測力計沿著水平方向拉動木塊勻速前進,通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間接測量改變因素后的摩擦力大小。學生在完成基本實驗后會發現,雖然能夠大致得出結果,但是實驗過程中“一直保持水平勻速”的要求很難實現,導致測量結果不夠準確。因此,教師在實驗完成后提出:“能否對實驗進行改進,讓測量結果更準確?”經過一番討論,有學生提出這樣一種方法:在木塊下放好長木板,彈簧測力計一邊固定,另一邊接木塊,并保持水平,然后反方向水平拖動長木板。這種情況下,即使長木板不是勻速移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是木塊的摩擦力。
通過這種改進實驗的方法,學生在創新改進過程中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明晰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同時這種再創造的方法發揮學生的自我創造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培養創新意識。
三、解決問題時,強化應用
物理知識與日常實際密切相關,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完相關知識之后,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探究生活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為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創新活動做好準備。
例如,學生在學完“光的直線傳播”之后知道:光在照射到不透明的物體時,會被物體擋住,從而形成了影子。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只用一把米尺、一支筆,能不能大致測出旗桿的高度?”用米尺測出一支筆的長度很簡單,但是直接用米尺測量旗桿長度顯然是不現實的,這個時候就要借助物理和數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經過一番思考,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方法:先測出筆的長度L1,再將筆豎直立在旗桿附近,測出筆的影子的長度L2,接下來測出旗桿的影子長度L3,那么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和數學的比例知識,旗桿的高度為L4=(L1/L2)×L3,問題得以解決。
通過類似這樣的知識運用,學生明白了物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原本聽起來很難做到的事,運用巧妙的方法,就可用很簡單的操作達到目的。這能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使他們發現創新在生活中處處都有,且具有很高的價值。
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充分創造求知探究的機會,為學生營造一個不斷探索、創新創造的氛圍,讓學生拓展自己的思維,逐漸形成創新的意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臨澤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