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今年是切·格瓦拉逝世50周年,近日西班牙媒體刊文稱,1967年10月9日,玻利維亞軍政府槍殺了革命領導人切·格瓦拉。然而在這背后還有很多人充當著劊子手的角色,包括幫助美國殺害格瓦拉的納粹分子——克勞斯·巴比。此人綽號“里昂屠夫”,是一名臭名昭著的納粹戰犯。戰后他逃過盟國的制裁,成了美國人的間諜。
巴比作為蓋世太保在法國里昂地區的負責人,在法國濫殺無辜,并因血腥殘暴的審訊方式而被冠以“里昂屠夫”的稱號,他尤其擅長破壞敵方組織。二戰后,巴比被法國法庭缺席判處死刑。美國注意到他對付猶太人的經驗有助于美國人在冷戰中抓捕隱藏在德國的共產黨,于是雇他為間諜對付蘇聯。1951年迫于制裁納粹兇手的國際壓力,美國為巴比制造了假身份,將他護送到熱那亞,從那里逃亡南美洲,繼續為美國從事反共活動。巴比改名為阿爾特曼,并且他所有的身份證明都得到玻利維亞政府的審核,從此在這里過上逍遙自在的生活。
1967年,就在巴比在玻利維亞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格瓦拉來到玻利維亞從事革命活動,希望能夠把它變成阻撓美國資本主義的一個陣地。格瓦拉在剛果的革命沒有成功,但是他相信利用玻利維亞的游擊隊根據地,一定能夠打倒美國霸權。
1967年,美國中情局追蹤到格瓦拉的下落,于是讓巴比幫其抓捕格瓦拉。英國導演凱文·麥克唐納2007年拍攝了一部展現巴比罪行的紀錄片《我敵人的敵人》,他曾表示,在格瓦拉被俘犧牲的過程中,“里昂屠夫”克勞斯·巴比可謂“功不可沒”。流亡玻利維亞后,巴比向美國中情局貢獻了諸多反游擊戰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據巴比的生前密友阿爾瓦洛·德·卡斯特羅在紀錄片中回憶:“他(巴比)拜見了來自美國的情報小分隊指揮官謝爾頓少校。巴比無疑給了他如何對付游擊戰的建議。這些經驗都是巴比在二戰中積累下來的。”
美國人對巴比的建議非常感興趣,他們認為巴比是玻利維亞唯一懂得對付游擊隊的人。巴比也很愿意為美國人效勞,因為幫美國人不僅是對他在玻利維亞軍政府中地位的再次肯定,而且還可以和美國繼續合作利潤豐厚的軍火生意。
巴比對格瓦拉非常蔑視,他說“這個可憐的男人(格瓦拉)在二戰期間鬧革命,他根本不可能活命。他就是個可憐的冒險家,人們把他視為神靈,把他比作偉人,但是他真正做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與此同時,他還經常吹噓是自己設計了追捕格瓦拉的方案,沒有他美國人根本殺不了格瓦拉。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巴比僅僅是為追捕格瓦拉出謀劃策,并沒有直接上場。因為法國堅持引渡巴比,美國迫于壓力放棄了讓他作為玻利維亞特工的想法。1951年之后巴比和美國情報機構之間沒有直接合作,但是有證據顯示他通過玻利維亞政府與美國中情局保持著間接聯絡。
1972年,法國傳奇的“納粹獵人”貝亞特·克拉斯菲爾德追查到了巴比的行蹤,巴比的真面目被揭穿。從此,圍繞著引渡巴比一事,玻利維亞和法國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外交拉鋸戰。直到1983年,玻利維亞政府才同意將其引渡至法國。巴比以反人類罪被判處終身監禁。1991年9月,這名罪惡滔天的納粹戰犯死在里昂的監獄中,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