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江
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做出“兩聚一高”的戰略部署,要求聚焦富民主題,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南通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富民的重點難點,研究出臺了富民增收五大行動計劃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行動方案,全力打好富民增收攻堅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2016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1元,增幅連續六年高于城鎮居民;農民收入結構趨于穩定,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基本穩定在58.5:22:2.5:17;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農民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前不久,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對富民工作做出專題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富民的主攻方向和關鍵舉措。全省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會議,分析研究了農民增收的新形勢、新要求,提出著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南通將認真貫徹落實,注重精準發力,著力在增加“四項收入”發展動能上下功夫,讓農民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
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南通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近六成,穩住工資性收入就是穩住了農民增收的“大頭”。一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增收。創業的活力越強,工資性收入的蛋糕就越大。全面落實鼓勵農民創業的各項政策,積極支持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創業,建設一批具有南通特色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積極引導農民適應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和新的消費需求,在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生態產業、傳統手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領域走上創業致富路。二是增加農民就業崗位促增收。進一步簡化審批認證環節,加快項目建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更多的農民工實現中高端就業。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壯大,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依托新經濟、新業態、新就業,創造更多農民新的收入增長點。加大在基層特別是在鎮、村購買一批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適當降低崗位要求,吸納更多農民轉移就業。三是提升農民職業技能促增收。加大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向農村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積極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打響“南通工匠”品牌。大力發展訂單、定向、定崗等技能培訓,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托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普及“互聯網+”等方面的創業培訓。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培訓領域。對涉農專業大中專學生,免費開展職業農民創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
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F階段大多數農民增收致富還離不開土地、離不開“大農業”。目前,經營性收入是南通農民收入中的突出短板,需要在土地和“大農業”上做好富民增收大文章。一是向科學種養要效益。注重科技與農業對接,加強與國際、國內更高層次農業院?;蜓芯繖C構的合作,促進“智”、“資”結合,“智”、“資”結果,提高南通農業生產的科學化水平。常態化舉辦農業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活動,突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推廣運用,推出一批“通”字頭農業自主創新科技成果,擴大優質產能,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二是向規模經營要效益。重點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廣大農民積極投身土地規模經營。抓好整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一龍頭工程,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通過“高標準農田+”的思路,發展“大農業”,帶動農民大增收。充分發揮鎮村黨組織的作用,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依法引導農民流轉土地。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創新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健全農村機構網點,鼓勵金融機構擴大農業農村貸款抵押物范圍,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小微金融,推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業務開展,提高農村金融普惠程度。創新農業保險服務,加快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的險種,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權益。三是向結構調整要效益。按照“主導產業提質、特色產業擴面、多元復合經營”的思路,加快形成具有南通特色的高效農業結構。重點扶持優質糧油、蔬菜園藝、生態林業、現代漁業、規模畜禽、休閑農業六大主導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加快打造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特色小鎮。積極推廣農牧結合、綜合種養、林下經濟等高效復合經營模式。四是向品牌打造要效益。大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品牌化發展意識,在文化內涵、內在品質、精細包裝等層面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快農產品對接服務上海進程,以打造上海優質農副產品市場服務保障基地為目標,高頻度地在上海舉辦農副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培育一批具有南通長壽之都特色的農產品品牌,確保在滬年銷售總額超過150億元。五是向綠色發展要效益。積極探索生態循環農業,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提高南通農副產品市場占有率。六是向產業融合要效益。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農產品有形市場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努力實現農副產品效益最大化。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挖掘農業多元增收功能,提升農產品增值空間。
深化農村領域改革,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南通市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最低,增加財產性收入具有較大的提升潛力。一是賦予農民更加穩固的財產權。盡快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夯實基礎。目前,南通市確權工作已完成九成以上,年底前發證到戶。進一步做好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工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等權利。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村到戶,讓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權。二是促進農民財產權向實際收入轉化。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增加收入。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化為現金財產。積極開展以土地經營權、水域灘涂經營權等入股農業龍頭企業試點,讓農民以經營權換取更多股權收益。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多種途徑,實現集體經營性資產保值增值,按期分紅,讓農民獲得穩定的股權收益。鼓勵農民利用自有房屋等資源資產,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獲得收入。積極鼓勵農民通過宅基地有償退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途徑,增加財產性收入。三是發揮市場在實現農民財產權價值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完善鎮、村服務體系,不斷擴大農村產權市場交易范圍,引導和鼓勵更多的農民財產權進場交易,努力實現所有農村資源資產都進場交易。加強市場監管,不斷健全交易規則和交易程序,讓農民財產權在市場上實現價值最大化。
加強財政政策引導,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南通市農民轉移性收入的基礎較好,需要在繼續鞏固的同時,持續拓展增收空間。一是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落實好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政策,健全農村保障標準動態增長機制,加快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的含金量。二是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抓好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脫貧。對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教育培訓等精準扶持。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建立大病醫療救助體系,再拉一條保障線。加強市級經濟薄弱村扶持項目建設,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健全社會力量扶貧機制,實現基層紅十字會、慈善會組織鎮(街道)級全覆蓋。三是加大財政支農力度。落實和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政策,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探索財政補貼農業政策,拓寬財政支農惠農的渠道。深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激勵,鼓勵各地在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的基礎上,探索更優的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四是推進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推動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間合理布局、均等配置,為農民提供家門口的公共服務項目,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隱性財富”。
農民富裕是“三農”發展最過硬的成果和最直接的體現。南通將始終突出富民導向,創新思路,真抓實干,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過硬成果,為推動“兩聚一高”新實踐、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高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