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韓國專利法院(Patent Court of Korea),又稱為韓國特許法院,于1998年3月1日在首爾成立,2000年3月1日遷至大田,是亞洲第一個知識產權專門法院,至今有近20年的審判歷史。在我國成立知識產權法院近3年之際,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就知識產權法院設立后三年的工作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匯報之后,中國知識產權司法審判體系以及知識產權法院建設面臨著下一步的頂層設計和具體落地的背景下,茲介紹韓國專利法院的建構及近20年的司法經驗,希冀能對我國下一步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的建構和知識產權法院建設有所啟示。
一、韓國專利法院的基本情況概述
(一)韓國專利法院設立的背景、管轄案件范圍及審級結構
韓國專利法院設立之前,特許糾紛制度是經過行政審判的特許庭抗告審判后以大法院作為終審的體制。為了在知識經濟環境下,對于急速增長且內容變得復雜的知識產權有關的糾紛,基于獨立的司法程序迅速且公正地進行處理,改革特許糾紛制度的必要性越來越強。為了響應這種需求,韓國于1994年7月27日頒布《法院組織法修正條款》,并于1998年3月1日成立亞洲最早的知識產權專門法院。
為了專業地、迅速有效地解決知識產權糾紛,集中管轄專利等知識產權有關的訴訟,2015年12月1日,韓國頒布《民事訴訟法修訂法律(法律第13521號)》和《法院組織法修訂法律(法律第13522號)》,自2016年1月1日起,專利法院專屬負責特許權等知識產權有關的訴訟案件。特許權等知識產權有關的訴訟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具體為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民事訴訟和對特許廳(特許審判院)等的審決不服而請求撤銷的訴訟。
第一類案件包括基于專利權、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植物新品種保護,以侵害上述權利為由,請求禁止、廢除、信用恢復等及請求損害賠償訴訟、請求上述權利的轉讓、注銷登記訴訟等與權利的歸屬有關的訴訟等。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民事訴訟的一審可向地方法院提起,對一審法院的判決不服上訴的案件,與訴訟標的金額無關的案件,皆由作為二審法院的專利法院負責。對于專利法院的判決,只可將違反法律作為上訴的理由,向作為三審法院的大法院提起。
第二類案件是指旨在撤銷以下審決和決定的訴訟:對于專利權、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權有關的特許廳的駁回決定;特許權有效期間的駁回延長登記等審判和與之有關的無效審判;權利范圍確認審判;專利權有效期間的延長登記無效審判等特許庭(特許審判院)的審決以及對品種保護和地理標識無效、撤銷審判等的審決。審決撤銷訴訟為兩審制結構,一審由專利法院專屬管轄,針對專利法院的判決,涉及法律問題的可以上訴至大法院。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民事訴訟的一審地方法院僅為五個地方法院,即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大田地方法院、大邱地方法院、釜山地方法院和光州地方法院,其中,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可與其他地方法院重疊管轄。對前述五個地方法院不服的上訴案件由韓國專利法院專屬負責管轄。
(二)韓國專利法院的內部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案件情況
韓國專利法院為高等法院級別法院,由裁判部和主管司法行政事務的事務局構成,并具有兩個咨詢委員會(分別為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和司法行政咨詢委員會)和調解委員會,目前共有包括17名法官在內的96名職員。法院內有五個裁判部,各裁判部負責民事案件和審決無效、撤銷案件,其中,民事案件裁判部為第21至25部,無效、撤銷案件裁判部為第1至5部。各裁判部由一名部長與兩名陪審法官組成合議庭。部長法官(Presiding Judge)就是該部的裁判長,由三名法官合議作出判決。每個裁判部配有技術審理官、調查官、參與實務官及速記員。此外,就案件審理還有兩個特別部,專門負責審理具有先例意義或者由于事件重大預計會對社會產生大影響力的民事和行政案件。特別部的裁判長由法院長擔任,其余兩名成員由各裁判部的部長法官組成。
從案件受理及審結情況來看,韓國專利法院2015年共受理各類知識產權行政案件883件,審結816件,平均每個案件用時6.9個月;2016年共受理各類知識產權行政案件931件,審結862件,平均每個案件用時6.8個月。涉及知識產權的民事案件共109件,其中發明46件、實用新型2件、外觀設計6件、職務發明等5件、商標50件。
此外,韓國專利法院非常重視自身在全球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中的影響力,為方便當事人訴訟,該法院自2010年開始使用電子訴訟,2016年已經有99.7%的案件不使用紙件而通過電子訴訟進行。同時,該院還積極推出英文版、中文版和日文版的審理指南,并開始嘗試進行英文庭審。據統計,該院在2015年受理的案件中涉及外國當事人的案件有223件,占收案數的25%,2016年有357件,占收案數的38%。
二、韓國專利法院的經歷與經驗
韓國專利法院自成立以來無論是從辦公地點、案件管轄范圍、具體審理方式以及機構設置等方面均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改革,不斷適應知識產權的發展。從韓國專利法院發展運行的軌跡中可以看出知識產權審判機構與機制運行的規律與經驗。
(一)知識產權審判應與科技創新發揮協同效應
韓國專利法院1998年成立之初是在韓國首都首爾,但為了謀求首爾與地方城市之間的均衡發展,加之政府出資的研究機構以及民間的科研所主要集中的大德研究院以及韓國科學技術院等均集中在大田,為了建立涉及科技創新的合作網絡、獲得協同效應,韓國專利法院在2000年遷至大田。專利法院設立的地理位置不僅有利于相關主體參與訴訟,還能夠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形成科技創新從研發到保護整個鏈條的協同效應。
(二)涉及特許權等權利的民事、行政案件管轄權統一至專利法院
韓國專利法院成立后至2016年一直實行知識產權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管轄二元化。為了解決二元化帶來的訴訟滯后問題,強化裁判的專業性并有效地應對逐漸高度專業化、國際化的知識產權有關糾紛,韓國于2015年12月1日頒布了旨在集中管轄特許權等知識產權有關的訴訟的《民事訴訟法修訂法律》和《法院組織法修訂法律》,將知識產權有關的民事訴訟中涉及專利、商標和品種保護的案件二審管轄權集中到專利法院,著作權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和其他普通民事案件歸入普通地方法院審理。這樣韓國專利法院就實現了集中管轄涉及專利和商標的民事與行政案件,解決了管轄二元化的問題。
此外,韓國專利法院是全國性法院,屬于高等法院級別,這樣不僅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統一知識產權裁判標準,更高效地審結涉及技術類案件,還能夠使得韓國專利法院成為代表韓國知識產權裁判水平和能力的法院,為后續爭奪亞洲知識產權裁判中心奠定基礎。
(三)技術力量配備強大,專門進行技術審理
為了對專利等有關案件中涉及的高技術含量的爭議焦點進行快速有效的審理進而高效審結案件,韓國專利法院設有技術審理官、調查官、專門審理委員會,并可基于當事人申請召開技術說明會。專利法院擁有在機械、通信、電器電子、化學、醫藥、建筑等各個領域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審理官和調查官21人。同時,專利法院在特定技術領域需要專門知識和經驗的案件中,可委托該領域的專家作為專門審理委員參與訴訟程序。2016年至今,韓國專利法院擁有機械、通信、電氣電子、化學、藥品、建筑等各個領域的專家100余名組成的專門審理委員團。此外,在涉及技術的案件中,如果當事人申請,專利法院則可召開技術說明會。在韓國專利法院,每個裁判部均由多名技術調查官輔助,同時,亦可基于個案申請由其他技術調查官或專門委員會就技術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
(四)注重國際影響力,以成為亞洲知識產權糾紛解決中心為發展目標
基于知識產權的特性,知識產權糾紛管轄地存在一定的可選擇性。同時,知識產權國際化性質強,跨國知識產權糾紛日益增多。為了爭奪知識產權話語權和裁判權,韓國專利法院不僅開始進行電子訴訟、英文庭審,還通過召開國際知識產權法院會議以及提倡建立國際知識產權法官聯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P Judges,簡稱IAIJ)等方式,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其亦注重對自身判決的宣傳和推廣,將經典判決翻譯成英文供瀏覽和參閱。從韓國近幾年受理的案件來看,涉及外國當事人的案件比例有逐年增長的趨勢,2016年占比已經接近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