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0月31日文章,原題:中國在臨近空間“死亡區”測試新型間諜無人機 高空間諜無人機將有助于中國主導“臨近空間”——地球大氣層的一部分,而這如今正成為現代太空競賽的核心區。
直到最近,這片區域仍被視為無人機的“死亡區”,因為該區域稀薄的空氣很難產生升力,而極低的溫度意味著電子部件容易失靈。然而,中國正在開發并測試的一種新型無人機似乎已解決這些難題,從而向其將該區域用于收集軍事情報的雄心邁出至關重要一步。
上月,中國的研究機構在距地球表面25公里的臨近空間成功測試一種無人機。兩架大小與蝙蝠相仿的無人機在放飛前被超壓氣球帶到不同高度,然后被電磁脈沖發射出去,其時速能在一個臂長的距離內從零加速至100公里。“就像射出一顆子彈,”來自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楊燕初(音)說。相較于飛行高度仍局限在約10公里且每架造價高達數百萬美元的美國MQ-9“死神”和中國“彩虹5”系列無人機,楊的團隊研發的這些臨近空間無人機的造價將低至區區數百元人民幣。它們攜帶的傳感器包括地形測繪設備和用于定位軍事部署或活動的電磁信號探測器。
隨著美國尋求獲得一種可滲透防空系統并深入敵后搜集敏感情報的新武器,近年來美國海軍和美國宇航局已開展類似試飛。中國曾是臨近空間競賽的后來者,但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技術進展已超過其他大多數國家。楊說,“我們希望在2020年獲得某些重大突破。它們將成為通往大規模應用的跳板。”▲
(作者陳冰琳,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