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
大陸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步子提速。國臺辦日前宣布,大陸將大幅放寬臺灣律師執業范圍,從現有的20項放寬至237項。這不只對已在大陸執業的臺灣律師有益,還將吸引更多臺灣律師赴大陸發展。有分析稱,未來大陸會以“超乎想象”的力度吸收臺灣人才。不過也有島內媒體擔心,人才紛紛被大陸“挖角”,臺灣未來的發展前景堪憂。
一場期待已久的甘霖
據《旺報》10月31日報道,國臺辦10月30日宣布,司法部日前發布《關于修改〈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的臺灣居民在大陸從事律師執業管理辦法〉的決定》,自今年11月1日起,取得大陸律師資格的臺灣居民,可代理涉臺民事案件將擴大至五大類、共237項。有別于2008年開放臺籍律師代理涉臺婚姻、繼承訴訟業務,本次新增涉臺合同糾紛、知識產權糾紛,與公司、證券、保險、票據等相關民事訴訟案件。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此舉將為臺灣律師到大陸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旺報》報道稱,自2008年大陸開放臺灣居民可以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并在大陸從事律師職業以來,截至2015年,共有293人通過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其中有近百人已獲準在大陸從事律師職業。上海市臺協副會長、上海博恩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蔡世明表示,臺灣律師對相關消息早就引頸期待,這對在大陸執業的臺籍律師來說,猶如一場期待已久的甘霖。過去有年輕的臺籍律師反映,大陸市場雖然大,但可以做的訴訟業務只有20余項,只能“看得到,吃不到”。如今執業項目放寬后,很多身在臺灣的年輕律師對到大陸發展躍躍欲試。
一場“高教新震撼”
到大陸發展,顯然并非只是臺灣律師的專屬機會,還是一些臺灣老師的新機遇。島內少子化造成臺灣高校教師冗余。“中時電子報”的一篇報道稱,福建省教育廳日前公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若干意見”,提到從現在起到2020年,福建省要引進1000名臺灣優秀教師,到福建省的大學任全職教師,以適應自貿試驗區和產業發展的需要。這一惠臺政策被島內稱為“高教新震撼”。“中時電子報”稱,猶記十余年前臺大國企系巫和懋、臺大經濟系朱家祥、臺灣政治大學金融系霍德明等三名大牌教授,跳槽到北京大學任教,曾讓學術圈大感震撼,而今不到3年時間可能再被挖角千名優秀大學教授,這將是臺灣高教界史無前例的大考驗。臺灣大學代理校長郭大維也憂心地表示,若優秀教師紛紛離開,臺灣高等教育會面臨崩盤。
臺灣《中國時報》10月31日稱,大陸從早些年吸引臺商赴陸經商,到近幾年最常見的招攬臺灣“流浪博士生”赴大陸教學,到目前鎖定臺灣年輕律師,這種趨勢已越來越明顯,以后也將拓及會計師、建筑師乃至醫師等產業,都值得臺當局關注。十九大后,大陸加快兩岸經濟融合進程,臺灣人才西進大陸的“磁吸效應”也將進一步顯現。
新一輪的“人才統戰”?
《中國時報》報道稱,大陸對臺灣人才的偏好已經轉移至臺灣的根基——半導體及IC設計產業。科技產業只要出現指標性人物跳槽大陸廠,就代表“挖角風”正處高峰期,紫光執行長高啟全、中芯半導體梁孟松先后到大陸履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臺灣要對抗的不是大陸,而是人性。
《中國時報》稱,兩岸未見動刀動槍的劍拔弩張,但臺面下的制度與人才之爭已然白熱化。從制度面,明年大陸兩會之后,行政體系將會吸納更多臺灣的聲音。大陸人社部將在已開放12個省市臺灣居民可在各大專院校、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就業的基礎上,31個省市擬全面開放臺胞任職。兩岸的對立和僵持,已然進入到全新的“制度和人才”之爭,盧麗安之后是王裕慶,未來這股效應恐怕還會繼續擴大和延伸。
大陸對臺灣人才的吸引,也觸及綠營的敏感神經。親綠的“臺聯黨”政策部副主任陳禹瑄日前宣稱,大陸正在把臺灣人才“去國際化”,這種“軟統戰”比“硬統戰”更可怕,因為“軟統戰”已經造成“人人皆是買辦”的場景,就算是一個學生都可能變成游走兩岸的“買辦”,此外,學術和教育界的統戰吸收,將加劇臺灣人才“去國際化”問題。
對于這種泛政治化的“人才統戰說”,《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社論稱,這些“大膽西進”的高階人才都是臺灣土生土長,吃臺灣米、喝臺灣水、在臺灣價值觀熏陶下成長的精英,他們會輕易被大陸成功“統戰”嗎?若對臺灣培養的高級精英都沒有信心,那臺灣還有什么可以自我肯定的價值呢?文章稱,不僅要正面看待人才西進,更希望大陸擴大執行,以化解矛盾、促進融合。
臺大“國家發展所”碩士張婉柔日前在島內媒體撰文稱,臺灣青年應抓緊十九大后的戰略機遇期。新時代下,大陸軟性舉措下祭出的各項利好,無非是希望讓臺灣人產生更大認同感,并在此過程中自行感受差異、相互比較后,用腳投票,以期達到兩地融合發展的最終戰略目標。撇開狹隘的終極統戰目的,臺灣年輕人何不借此抓緊機會,借力使力,充分善用大陸針對基層和臺青的種種政策,為自己在現階段大環境的困境中另尋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