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筱筱
(中國音樂學(xué)院,北京 100101)
插頁
胡琴名稱考·近現(xiàn)代
鄭筱筱
(中國音樂學(xué)院,北京 100101)
胡琴這一名稱在不同時空當(dāng)中具有不同的能指、所指和特指的概念內(nèi)涵。本文將胡琴這一名稱在近現(xiàn)代時空當(dāng)中的概念內(nèi)涵進行學(xué)術(shù)考量,其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胡琴這一樂器名稱的歷史流變過程。
胡琴;名稱;研究
近代,胡琴這一名稱特指的是弓拉弦鳴樂器。
“周少梅,生于1885年,卒于1938年,其二胡演奏藝術(shù)自成一格,以“三把頭胡琴”譽滿江南。”①這里我們能夠判斷,胡琴為弓在弦內(nèi)的兩根弦拉奏樂器。
1923年,仁和沈寄人所撰的《中國音樂指南》出版,其中記載:“今通行之胡琴。以紅木為柱。其長度自一尺六寸至二尺不一。柱之上端穿直孔。貫以二軸。分裏外二絃。以二軸綰之。腹用竹筒。綴以蛇皮。敷以松香。以竹弓張馬尾。納兩絃之間。軋之以發(fā)聲。總名胡琴。又名二胡。”②(圖1)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胡琴為弓拉弦鳴樂器,有兩根弦,且弓在弦內(nèi)。
1928年,劉天華于《音樂雜志》(第一卷第二號)發(fā)表《<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一文,其中寫道:“‘二胡’又名‘南胡’,乃胡琴的一種……皮簧、梆子、高腔、灘簧、粵調(diào)、川調(diào)、漢調(diào),以及各地小曲,絲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種離得了它……我這兩曲用二胡發(fā)表。”③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胡琴為弓在兩根弦之間的拉奏樂器,開始由多種民間音樂的伴奏及合奏樂器,發(fā)展成為獨奏樂器。
1934年,王光祈編寫的《中國音樂史》出版,其中記載兩種胡琴④,如圖2、3所示:

圖1

圖2

圖3
這里我們能夠看出,胡琴為兩根弦的弓拉弦鳴樂器,包括弓在弦外和弓在弦內(nèi)兩類,屬于蒙古樂器。
綜上所述,近代胡琴特指的是弓拉弦鳴樂器,在形制上包括弓在弦外和弓在弦內(nèi)兩類。其中,以二胡為代表的弓在弦內(nèi)拉奏的胡琴,在漢族地區(qū)的民間音樂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逐漸確立了獨奏地位。
現(xiàn)代,胡琴專指弓在弦內(nèi)的拉奏樂器。
專業(yè)典籍對胡琴一詞的解釋如下:
《中國音樂詞典》:“現(xiàn)在民間通稱的胡琴,是琴桿上部設(shè)有木軫,下部有琴筒,蒙蛇皮、蟒皮、薄木板、筍殼等做共鳴膜。膜上置馬,左手按弦,右手持馬尾弓拉奏的樂器。”⑤
《辭海》:“胡琴 中國樂器名。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裝琴桿,桿端設(shè)木軫二或四,木軫至筒底張弦,琴筒面置琴碼架弦,以弓張馬尾納二弦間,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擦弦而發(fā)音。”⑥
《二胡音樂詞典》:“胡琴 弓拉弦鳴樂器。木制,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面板置琴碼架弦,琴桿上端設(shè)弦軸二至四,下端插入琴筒中,從弦軸到筒底張弦,弓張馬尾夾于弦間。”⑦
根據(jù)上述三部典籍我們得知,胡琴特指的是弓在弦內(nèi)的弓拉弦鳴樂器。
還有一些詞典對此給予了不同的釋義,如:
《中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志》:“胡琴 蒙古族拉弦樂器。即馬頭琴。”⑧這種說法是不準(zhǔn)確的。其一,20世紀(jì)初,確定此樂器的名稱為馬頭琴,并沿用至今。⑨其二,現(xiàn)代大多專業(yè)音樂類典籍,如《中國音樂詞典》⑩、《中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中國樂器博物館》 等,皆把馬頭琴列為獨立條目。因此,至多是近代以前,在形制上諸如馬頭琴的此類弓在弦外拉奏的絲弦樂器屬于胡琴。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胡琴 擦奏弦鳴樂器。廣泛用于中國民族民間樂隊的弓弦樂器。” 這種說法不夠具體。根據(jù)上述《中國音樂詞典》、《二胡音樂詞典》等音樂類典籍,以及胡琴名稱的實際使用狀況,胡琴不但是擦奏弦鳴樂器,而且是弓在弦內(nèi)的拉奏樂器。
綜上所述,現(xiàn)代胡琴特指的是弓在弦內(nèi),且用馬尾弓拉奏的絲弦樂器。
胡琴這一名稱自文獻記載最早的唐代至近現(xiàn)代,其歷史流變狀況如下表所示。
近代,胡琴這一名稱特指的是弓拉弦鳴樂器;時至現(xiàn)代,該名稱的概念范圍進一步縮小,專指弓在弦內(nèi)的拉奏樂器。胡琴這類樂器在發(fā)展過程中,隨著時空條件的改變而不斷做出調(diào)整,體現(xiàn)出鮮明的變異性特征,這正是胡琴文化的表證,反映出胡、漢文化由淺入深的融合過程。同時,胡琴在歷史傳承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性特征凝聚了游牧文明與農(nóng)耕文明的精華。胡琴文化是胡、漢兩種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結(jié)果,更是游牧文明與農(nóng)耕文明的相互吸納、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的結(jié)晶。這種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匯與融合,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走向與發(fā)展趨勢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

時代 概念內(nèi)涵 類別 流行區(qū)域及族群 相關(guān)樂器組合 功用所指 特指唐代 絲弦樂器胡琴、琵琶、羌笛,共計3種;胡琴、錚、鏦,共計3種; 伴筵胡琴宋代 絲弦樂器 弓在弦內(nèi)的拉奏類絲弦樂器伴筵、胡部歌曲伴奏弓在弦內(nèi)的拉奏類絲弦樂器 西夏境內(nèi)彈弦樂器 胡部 胡琴、偏鼓,共計2種;胡琴、鼓子,共計2種;胡琴、笛、小鼓,共計3種;胡琴、笛、鼓、大鼓,共計4種;胡琴、箜篌、小篳篥、偏鼓,共計4種;元代 弓在弦外的兩根弦拉奏樂器 蒙古族筵席伴奏龍笛、頭管、小鼓、箏、秦、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共計10種;琵琶、箜篌、火不思、板、箏、胡琴、笙、頭管、龍笛、響鐡,共計10種;明代 絲弦樂器 弓在弦內(nèi)的兩根弦拉奏樂器少數(shù)民族舞蹈伴奏、筵席伴奏胡琴 蒙古族 笳吹樂合奏:笳、箏、胡琴、口琴,共計4種; 伴筵、蒙古樂合奏笳吹樂腰皷、琵琶、胡琴、箜篌、頭管、羗笛、水盞、板,共計8種;腰皷、琵琶、胡琴、箜篌、頭管、羗笛、秦 ?、水盞、板,共計9種;胡琴、胡笳,共計2種;胡琴、簫、板,共計3種;伊奇里呼爾 西域弓在弦外的兩根弦拉奏樂器哈爾扎克 西陲回部手鼓即逹卜、小鼓即那噶喇、胡琴即哈爾扎克、洋琴即喀爾奈、二絃即塞他爾、胡撥即喇巴卜、管子即巴拉満、金口角即蘇爾奈,共計8種;伴筵、回部樂合奏清代 絲弦樂器番部胡琴 蒙古族伴筵、蒙古樂合奏番部合樂:箏、琵琶、三絃、火不思、番胡琴、笙、管、笛、簫、雲(yún)鑼、二絃、月琴、提琴、軋箏、拍,共計15種;弓在弦內(nèi)的兩根弦拉奏樂器丐彈胡琴安南國(古越南)安南國樂:匄哨、匄鼓、匄拍、匄彈絃子、匄彈胡琴、匄彈雙韻、匄彈琵琶、匄三音鑼,共計8種;伴筵、安南國樂合奏拉弦樂器(形制未見記載)瓦爾喀部樂胡琴東北地區(qū)女真族瓦爾喀部樂:琵琶、三絃、箏、胡琴、箕、拍版,共計6種。 瓦爾喀部歌舞伴奏弓在弦外的二弦拉奏樂器 蒙古族近代弓拉弦鳴樂器弓在弦內(nèi)的拉奏樂器 全國各地獨奏,漢族地區(qū)各類歌曲、說唱、戲曲、宗教音樂等伴奏,及器樂合奏等現(xiàn)代弓在弦內(nèi)的拉奏樂器 全國各地獨奏,各種形式的合奏及伴奏
注釋:
①中國民族管弦樂學(xué)會.華樂大典·二胡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②仁和沈寄人《中國音樂指南》記載:“一 胡琴圖考 胡琴本我國樂器之一。因名胡。遂有指為出自胡中者。稽諸古典。亦無正確可考。惟據(jù)文獻通考。載唐文宗朝女伶鄭中丞。善彈胡琴。則彈而非拉。是唐時又為一種矣。又清笳吹樂所用。亦名胡琴。刳木為體。形如琵琶。方柄龍首。與通常胡琴迥異。又番部合奏樂所用。則形略相似。然槽用桐木。亦與通常胡琴冒蛇皮者異。蓋其名雖同。而其制各不同也。按古時中樂。既有胡琴之名。此器或非胡中所入。蓋數(shù)千年沿革而下。安知歷代不有音樂家逐漸改製。譬如今年盛行之京胡。明係近代創(chuàng)製。今雖無從查考製者姓氏。要亦不外胡琴之變相。豈亦得以其有胡字。而指之為胡人物耶。由此觀之。足徵非實。惜古時音樂家不重傳記。以致沿革以下。歷代之變易。無從稽考為可憾耳。今通行之胡琴。以紅木為柱。其長度自一尺六寸至二尺不一。柱之上端穿直孔。貫以二軸。分裏外二絃。以二軸綰之。腹用竹筒。綴以蛇皮。敷以松香。以竹弓張馬尾。納兩絃之間。軋之以發(fā)聲。總名胡琴。又名二胡。又有同式而用四絃者。名為四絃。茲附圖式如下。說明 其第一準(zhǔn)子(即軸)為外絃。大概以子絃出之。第二準(zhǔn)子為裡絃。大概用中絃出之。音位列後。”參見仁和沈寄人《中國音樂指南》,上海: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十二年,第37-38頁。
③劉天華《<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二胡’又名‘南胡’,乃胡琴的一種。論及胡琴這樂器,從前國樂盛行時代,以其為胡樂,都鄙視之;今人誤以為國樂,一般賤視國樂者,亦連累及之。故自來很少有人將它作為一件正式樂器討論過,這真是胡琴的不幸。然而環(huán)顧國內(nèi):皮簧、梆子、高腔、灘簧、粵調(diào)、川調(diào)、漢調(diào),以及各地小曲,絲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種離得了它……有人以為胡琴上的音樂,大都粗鄙淫蕩,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誠不明音樂之論……故同一樂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現(xiàn),胡琴又何能例外?胡琴當(dāng)然不能算做一件最完美的樂器,但也不如一般鄙視它的人想象之甚……我這兩曲用二胡發(fā)表……幸勿謂我偏愛胡琴……胡琴上有所謂‘三把’演奏法……實則胡琴上分三把,是很不精密的,并且不能盡其所長……在Violin上用D、A兩弦代替胡琴,也可以試?yán)幌隆!眳⒁娭袊魳芳覅f(xié)會,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參考資料·第二編(1919-1927)第二輯》,1959年,第293-295頁。
④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記載:“61胡琴,蒙古樂器,附圖見皇朝禮樂圖式卷九。”“62胡琴,蒙古樂器亦稱爲(wèi)胡琴,附圖見皇朝禮樂圖式卷九。”
⑤《中國音樂詞典》記載:“胡琴 ①唐、宋時期,泛指西北和北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入中原的樂器,如琵琶、五弦、箜篌等。②拉弦樂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自作《凱歌》:‘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又《元史·禮樂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現(xiàn)在民間通稱的胡琴,是琴桿上部設(shè)有木軫,下部有琴筒,蒙蛇皮、蟒皮、薄木板、筍殼等做共鳴膜。膜上置馬,左手按弦,右手持馬尾弓拉奏的樂器。明末以來,隨著各種地方戲曲的發(fā)展,胡琴類樂器已廣泛應(yīng)用于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有把構(gòu)造與上述相似的樂器稱為胡琴,如布依族的胡琴和彝族的胡琴等。”參見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第159頁。
⑥《辭海》記載:“胡琴 中國樂器名。唐宋時,凡來自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撥弦樂器,如琵琶、忽雷等,統(tǒng)稱胡琴。作為拉弦樂器,最早記載見于宋沈括《夢溪筆談》:‘馬尾胡琴隨漢車。’元時用于宴樂。《元史·禮樂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裝琴桿,桿端設(shè)木軫二或四,木軫至筒底張弦,琴筒面置琴碼架弦,以弓張馬尾納二弦間,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擦弦而發(fā)音。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參見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第4065頁。
⑦《二胡音樂詞典》記載:“胡琴 弓拉弦鳴樂器。木制,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面板置琴碼架弦,琴桿上端設(shè)弦軸二至四,下端插入琴筒中,從弦軸到筒底張弦,弓張馬尾夾于弦間。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擦弦而發(fā)音。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形制。在唐宋時,由北方和西方傳入的、各族的所有撥弦樂器,如琵琶、忽雷等都統(tǒng)稱為胡琴。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就有‘馬尾胡琴隨漢車’之句。”參見趙寒陽,劉愛明:《二胡音樂詞典》,北京:藍天出版社,2010年,第116頁。
⑧參見中央民族學(xué)院少數(shù)民族文藝研究所:《中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第175頁。
⑨齊·寶力高《馬頭琴的起源與發(fā)展》:“把龍頭改制成馬頭,大致是俄國十月革命前后,即蒙古人民共和國革命勝利前后。喜歡駿馬的我們蒙古民族拋棄了龍頭換上馬頭雕裝,充分體現(xiàn)和完全符合我們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由此,現(xiàn)在國內(nèi)外都統(tǒng)一稱之為馬頭琴。”參見《內(nèi)蒙古日報》(蒙文版),1979年2月23日。
⑩參見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第259頁。
指導(dǎo)老師:桑海波
J632
A
鄭筱筱(1993—),女,山東省青島市,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