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謝亞男+張心欣
摘要:蘇州地區鄉村發展迅速,鄉村規劃也愈加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本文對常熟市的鄉村概況進行梳理,探討了常熟市鄉村規劃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了鄉村規劃模式。
關鍵詞:常熟;鄉村規劃;村民
1.常熟市鄉村概況
常熟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處于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東倚上海,南連蘇州,西鄰無錫,北瀕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全市總面積1264平方公里,人口106萬,常熟市下轄街道2個、建制鎮9個:碧溪街道、東南街道、虞山鎮、梅李鎮、海虞鎮、古里鎮、沙家浜鎮、支塘鎮、董浜鎮、辛莊鎮、尚湖鎮,林場1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專業市場和旅游度假區各1個,市政府駐虞山鎮。
根據2015年村鎮建設情況統計表,村莊現狀用地面積13366公頃,村莊戶籍人口44.38萬人,村莊暫住人口24.37萬人,至2015年末自然村個數為998個,且自然村人數多為200-600人之間,居住的基本為原村莊村民。行政村人口數量基本都達千人以上。根據2017年常熟規劃局官網數據顯示目前行政村數量已達207個。并且,現有村莊均已編制村莊規劃。
由目前常熟市鄉村發展情況來看,整體發展建設較快,在鄉村規劃的過程中逐步調整了鄉村的空間分布,明確了功能分區,且行政區劃更加合理。鄉村的發展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減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另外,村民的主體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減小了發展差異。但是,鄉村規劃仍存在一些問題,鄉村規劃的模式也有待進一步改善。
2.鄉村規劃模式探索
2.1常熟鄉村規劃存在的問題
2.1.1公共政策缺失
目前,常熟新農村建設發展迅速,并且將在今后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現在的鄉村規劃往往注重于近期建設,對短期內鄉村形象的提升,改善鄉村環境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缺少了對適應新農村規劃建設長期性的公共政策的引導,這將給鄉村今后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
2.1.2規劃忽略需求
通過走訪常熟當地村民可以得知,當地鄉村規劃一般都是當地政府、規劃局等行政主管部門決策的,往往盲目提高建設標準,將農村建設作為擴展地方財政收入的手段,而作為最直接利益相關的村民因為知識階層、信息渠道、意識薄弱等因素,無法將真實需求充分表達,導致規劃流于表面。
2.1.3單一村落規劃
通過對常熟鄉村規劃的調查了解,可以發現現有鄉村規劃多以單一村落為范圍,缺乏對于周邊區域內毗鄰村落的綜合調研、統籌規劃,造成村落各自發展,無法進行更多元化的公共空間活動,以及相鄰用地的綜合開發考慮,使鄉村規劃建設的長遠發展受到限制。
2.2鄉村規劃模式探索
2.2.1鄉村規劃由“技術問題”轉向“公共政策”。
目前,作為技術手段的村莊規劃方法及技術體系日益完善。顯然,純粹的物質形態規劃建設并不是保證村莊以及鄉村社會發展的充分條件。研究村莊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并將之融入村莊規劃與管理的工作之中,既是村莊規劃模式的發展趨勢,也是確保村莊規劃的實效,切實起到促進鄉村社會發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所以,鄉村規劃的主旨不再是“排房子、圈院子、拆村子、并村子”等“植入式”的技術模式,而是以公共政策的方式介入和引導鄉村空間功能結構的轉型,實現鄉村在資源配置和管理發展上的邁進,滿足鄉村未來發展需求。
2.2.2鄉村規劃由“自上而下”轉向“上下結合”。
以往鄉村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大多是政府領導和規劃師意識形態傳遞的工具,而在這種政府主導的單方面干預鄉村空間建構,處于弱勢一方的村民很難參與到規劃的討論與決策的過程中,無法將當地村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反映到鄉村規劃中,這種自上而下的傳統鄉村規劃模式導致鄉村規劃與建設存在信息溝通與反饋不充分、多頭管理、重復建設、鄉村風貌缺失及流于表面等問題。所以,鄉村規劃要符合村民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這需要政府和規劃師要在充分調研和認識各村發展現狀、資源環境、社會結構、文化特色等基礎上,通過村民參與、民主協調、技術指導的過程,以引導者而非主導者的身份參與鄉村的規劃建設。并根據不同規劃的特點,研究不同地區和公眾的特征,以此為基礎開發出合適的參與方式和組織方式納入公眾參與機制。以轉變“政府主導”的規劃理念,將主導權利讓位于村民,從根本上由“自上而下”轉向“上下結合”的規劃模式。
2.2.3鄉村規劃由“個體規劃”走向“系統規劃”。
在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鄉村規劃應擺脫“就鄉村論鄉村”的模式,體現出規劃“全范圍、多層次”的思想,從“個體”規劃走向“系統”規劃。不僅要從城鄉和區域的角度統籌考慮空間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方案,促進鄉村規劃及其上位規劃在體系內容上的相互補充和支撐,而且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多個層次提出鄉村規劃的重點和內容,如縣域村鎮布局規劃、鎮域村莊布局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從系統角度建立內容完整、層次分明的鄉村規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