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邵凱
摘要:相較干部分規模特大、文物價值突出的“大遺址”,村落型古遺址的重視度似乎差強人意,無論是學術研究方面還是保護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方面。現階段,民生發展與遺址保護存在著明顯的博弈,本文通過對典型的村落型古遺址——白金寶遺址的現狀分析,結合對現下民生發展與遺產保護相互制約的問題分析,結合實際總結出村落型古遺址保護策略的實施難點,提出民生發展與遺產保護的共生對策。
關鍵詞:遺產保護;古遺址;民生;保護策略
1.序言
本文希望以黑龍江省肇源縣的白金寶遺址為例,以點帶面的將現階段面臨的文物保護中涉及到的民生問題作為切入點,提出更具有操作性、實施性的文物保護策略。
2.白金寶遺址現狀分析
2.1白金寶遺址概況
白金寶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于黑龍江省肇源縣城西6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寶屯,嫩江下游左岸二級臺地上。遺址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多年的考古工作證明,嫩江中、下游兩岸的沖積平原上,分布著較為密集的古代文化遺址,白金寶遺址即為這一區域較早發現的保存面積最大,延續時間較長,遺存比較豐富,保存基本完好,考古研究相對比較充分的大型古代聚落址之一。
2.2白金寶遺址的文物價值
白金寶遺址年代久遠,是承載豐厚歷史信息的珍貴文化遺產。古代聚落和城市的興衰往往會經歷很長的時間,且村落型遺址地下遺存遭到的破壞相對較小,因此其保存的歷史信息十分完整和連續。從歷史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其承載的完整連續的歷史信息具有無可估量的文化價值。
3.村落型古遺址保護的策略難點
3.1地下空間范圍不確定
白金寶遺址是典型的地下遺址,地上無遺跡。分別于1974年、1980年以及1986年經過了三次考古發掘,其總發掘面積約1500平方米,發掘面積較小,且由于發掘時間較早,前兩次的發掘點已經無法確認,沒有任何標志物可以確定遺址的范圍。由于地下遺存的可能埋藏范圍無法確定,其空間不確定,保護難度相對較大,這也是村落型古遺址的重要特征之一。
3.2無法建立完善獨立的展示體系
雖然白金寶遺址已經納入肇源縣的旅游規劃之中,但卻一直處于尚未正式對外開放的狀態,其展示設施和手段均嚴重缺乏。也由于白金寶遺址是典型的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考古遺址,不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可觀賞性,除對學者、研究者以及考古愛好者外,對一般的旅游者是不構成吸引力的,所以村落型古遺址觀賞價值不高的先天弱勢決定了其今后的展示與利用難度較大,致使其在城鄉發展中易因此不受重視,或因失當與過度利用而遭到破壞。所以白金寶遺址由于“先天”展示利用性差,缺乏展示條件,其自身無法形成完善、獨立的展示體系。
4.民生發展與遺址保護的共生對策
4.1居民就地安置,依托遺址發展相關產業
針對白金寶遺址的現狀情況采取維持現狀方針,對村容村貌進行整治,并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向高效農業發展,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白金寶遺址的保護利用中去,鼓勵居民不僅依托白金寶遺址更應放眼周邊景區(大廟風景區)發展文化休閑產業。
4.2展示利用與周邊旅游點結合考慮
基于白金寶遺址自身的展示利用性較差,可考慮從衍福寺及周邊主要景觀出發的角度,形成整體,將遺址作為其中一個點進行展示。白金寶遺址作為肇源縣特有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可繼續深化白金寶國家遺址公園的計劃,通過白金寶遺址的保護利用以及周邊古跡、自然景觀的深入發掘,以點帶面,組合成為新的旅游觸媒點,有效的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將人文、自然旅游資源統籌規劃,整體安排與充分整合,提升區域旅游資源的管理和運營水平:發展集歷史文化體驗、濱江生態休閑和自然與文化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
4.3新農村建設規劃與文物保護規劃協同制定
根據《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內容指引,為村落型古遺址的長遠保護提供了契機,為白金寶屯提出了新的建設模式,即利用歷史文化保護這一國家重點工程,順勢同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采取借力發展的模式,對村屯進行修繕改造,采取舊村改造模式。
4.4建立多方合作參與的長效機制
對于白金寶遺址文物保護規劃來說,其最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就是當地政府、文物管理部門、規劃編制部門以及當地農民。文物管理部門以及規劃編制部門更多的扮演著“溝通”的角色,當地政府應該更多為他們的“溝通”提供最大限度的“協調”工作。為規劃涉及到的建設、規劃、交通、水利、旅游、環境等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在規劃的前期提供相應的基礎資料;規劃中則需就涉及到各部門的具體問題進行溝通:成果階段反復詢問意見,避免發生與規劃思路、既有規劃不協調的情況,提高實效性。
在通過積極的宣傳引導后轉變當地農民的文化遺產保護觀念的基礎上,更應該提高當地的農民的參與性,在保護規劃編制的過程中,設置居民可參與的內容,通過專題座談、邀請居民代表參與規劃論證等方式將居民意見納入規劃方案,只有參與到保護規劃的決策和制定中,才能切實保障當地農民在文物保護的同時其民生問題不被忽視。
結語:隨著民生問題的凸顯,文物保護觀念的不斷深化,以往“死保死守”的狀態正在悄然的發生改變,更多的官員、學者以及農民都意識到了文物保護給地方的文化傳承、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契機,特別是村落型的古遺址更是與當時農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該秉承著“文物保護不應是農民尋求發展的阻礙,兩者應是共生共榮,可持續發展的”這一理念,因地制宜、深入分析,了解古遺址的價值特點,找出保護的策略難點,平衡民生與保護,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最終制定最合理的文物保護規劃與策略,并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