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翰林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出行者對于城市之間運輸形式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已經不單單局限于區域運輸方式本身的安全性、舒適性和便捷性,也對城市內部出行與區域運輸方式的銜接這段過程所提供的服務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將城市內部出行對區域運輸方式的影響機理考慮進來也可以為解決城市內部的交通問題提供思路。所以考慮城市內部出行元素對區域通道內運輸形式選擇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出行行為;城市內部出行;出行方式
引言: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地區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中國國內的地區經濟合作也進入了快車道,并逐步形成了由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所構成的城市群。通過40余年的建造,成渝地區之間的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四種運輸形式并存的綜合運輸體系已經成型。而現在的成渝通道的綜合運輸能力已經接近飽和,對于2015年12月已經正式開通的成渝高鐵,它的運營已經對原有的成渝通道體系造成沖擊,使得成渝通道客運市場的競爭愈加猛烈,各樣交通運輸形式客流的分擔率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因此,通過對乘客運輸形式的選擇行為的研究,我們就可以跟蹤乘客運輸需求構成的變化軌跡,及時的對綜合客運通道基礎設備的建設和客運產品供應組織的規劃做出良好的響應。
1綜述背景
(1)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多數的居民出行行為研究就是為交通需求管理服務的,從管理的層面上解決各類城市交通問題。交通需求管理的對象是出行者,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居民的出行行為產生的影響。一方面,交通需求的區別會引發交通需求管制方法對各種出行者影響的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導致不同屬性出行人群比例的差異性,進一步導致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在不同城市實施效果的差異性。合適有用的交通需求管制應該考慮到有差異的出行者之間的交通需求的區別性,對于精細化的出行者群體,指定相應的交通需求管制措施,而現在交通需求管制方法指定時往往忽略了出行者之間所存在的不同。由此看來,對居民的交通出行行為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2)提升運輸服務水平的前提
隨著當代交通信息化科學的進步和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市民出發之前,人們通常會對影響出行方式選擇的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經濟性和服務水平等不能夠定量測出的部分因素進行比較完善的考慮過后,再進行出行選擇方面的決策。經過對市民出行特點的研究,把握市民出行規律,就可以將旅客運輸市場進行精細化分配,也可以協助旅客運輸經營者變更經營決策,以及為促進運輸的組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從而不斷的將服務水平提高,在全方位多層次的滿足市民的出行要求。
(3)為交通規劃和經濟評價提供理論依據
交通選擇行為通常指人們在出行需求的驅動下在交通基礎設施空間中的一系列出行行為,主要表現為出行鏈。協調各方面內的出行行程鏈重要的是要保證人們順利完成旅游行為,在不考慮經濟條件的前提下,使出行鏈提供更好的服務的各個環節就必須通過改善出行鏈一系列中間環節的交通條件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由交通基礎設施所組成的交通空間,從而帶給人們不一樣的心理感受,而這反過來的心理感受的優劣對人們的出行選擇產生深遠影響。這就對交通空間的設計規劃提出更高的要求。
2出行行為分析模型
市民在出行選擇前,除了對出行目的和出行費用標準比較有概念以外,對其他的如出行距離、出行時間、出行便捷性、換乘信息等因素僅僅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或范圍值,并不能精確分析出這些模糊因素是通過怎樣的機理來對出行決策造成影響的。為了便于確定居民出行意愿,就必須對居民的出行決策進行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出行行為研究者均使用非集計模型來定量研究出行行為。對于城市大運量快速交通選擇決策,楊敏(2006)運用DEA/AHP綜合評價方法,把大運量快速交通方式選擇決策過程看成一個投入產出體系,再以相對效率指數大小來決定其排序的先后。丁威(2008)基于活動的出行行為分析方法,從市民出行個體行為的微觀角度出發,深刻解析了日常交通出行的微觀機理,并對市民的出行行為特征和選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以一種更加形象的方式描述了市民的日常活動行為,比較好的預測出了市民出行中的時間特性、交通方式特性、目的地選擇特性以及中途停駐等情況。劉嶄(2010)又通過對西安市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的特性進行分析,以軌道交通出行和地面常規公交為選擇肢,建立了居民公交出行方式選擇MNL模型。但由于目前非集計選擇行為模型沒有加入一些在市民出行決策過程中占據很重要地位的不可直接判定的心理因素,使得跟現實生活的出行影響因素有出入,模型的精確力度和解釋能力受到質疑。
結束語:區域旅客出行全過程由城市內部出行和區域通道出行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前者是可以對后者的出行方式選擇造成深刻影響的。我們如何將城市內部出行因素對區域旅客運輸方式選擇的影響客觀、具體的刻畫出來,是交通行為研究的重點,也能夠對城際客運通道內運輸市場的管治,各類出行方式服務水平的提升,乘客日益多樣化的出行需求的滿足,產生重要的改善效果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