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倩


摘要:本文以拙政園鴛鴦廳為例,剖析拙政園鴛鴦廳的建筑結構與昆曲之間的關系,從空間特征、尺度、體驗、組合及視線分析等角度對其觀演空間進行分析,闡述拙政園鴛鴦廳與昆曲的關系。
關鍵詞:拙政園鴛鴦廳;昆曲;觀演空間
引言:蘇州園林和昆曲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蘇州園林和昆曲藝術都相對集中地體現出極富東方美學神韻的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叫。在蘇州古典園林中,拙政園極負盛名,其西部的鴛鴦廳與昆曲息息相關,在建造之初就是用于昆曲的排練與傳習,是建筑與昆曲結合的典型。本文重點分析了拙政園鴛鴦廳建筑結構和觀演空間空間,闡述古典園林建筑空間與昆曲的關系。
1.鴛鴦廳的建筑結構
鴛鴦廳作為拙政園西部的主體建筑,從建筑平面上看(圖1),其中間被木質隔斷和掛落分隔成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卅六鴛鴦館,是一個背陽空間,由于臨水而建,水面又遍植荷花,在夏季池水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故用作夏廳。南部為十八曼陀羅花館,是一個向陽空間,在南廳廳南面有墻圍合成小庭院,其間種植山茶花,擋風且聚暖,并使廳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故用作冬廳。館的平面約為正方形,采用鴛鴦廳形式。館面闊三間,寬13.16米,進深13.74米。其四隅各建一間耳室,每間耳室均為正方形,寬約3.5米,單個面積約為12.25平方米。作為昆曲演唱者等候、換裝等用途。
整個館的主體屋頂采用的是硬山頂的形式,檐高4.01米,而四個耳室為攢尖頂。從建筑立面上看(圖2),主廳與耳室主次分明,立面高低變化,在平穩中尋求突破,與昆曲曲調不謀而合,整個造型比較獨特,在蘇州園林的廳館建筑中,只此一例,也體現出園主人在建造之初對此廳的定位,即為昆曲所服務。除此之外,整個內頂采用穹形屋頂成卷棚狀,這種形式的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能最大程度使音響繞梁縈回。由于弧線相連,增加了聲波的反射,使唱出的昆曲音質更加飽滿,減少雜晉與混晉。
據《補園舊事》載:“鴛鴦廳地面方磚下設有地龍(仿北京故宮),冬天在廳外生火,將暖氣送至地下,使全廳溫暖如春?!?/p>
這種地下留空的做法,既可以在冬季起取暖的作用,又起到豐富音響效果的作用。這在國外的教堂建筑中并不少見,以東正教大教堂為例,其地下埋設有空杠,為的就是追求唱詩音響效果。由此可見,鴛鴦廳地下留空的做法,也在為昆曲所服務,在此廳排練出的昆曲音色更純、更美。
2.鴛鴦廳中昆曲的觀演空間分析
鴛鴦廳在建造之初,其功能就被定義為昆曲的排練、研習及傳唱的場所,自建造后就一直進行著昆曲活動。但是拙政園鴛鴦廳中并無傳統意義上的昆曲舞臺,觀演空間的區分并不是太明顯。所以文章從空間特征、尺度、體驗、空間組合和視線等角度,分析拙政園鴛鴦廳中的觀演空間。
2.1觀演空間的特征
拙政園鴛鴦廳觀演空間的一大特征就是沒有戲臺。除去四間耳室,其中正方形的區域是用于昆曲觀演的主要空間。其區別于傳統戲曲建筑中建戲臺的做法,而是以屏風、掛落等隔出南北兩個空間。由于該館的功能定位是迎客、作畫、拍曲。拍曲在昆曲行話中的意思是學曲,其需要學習打板眼。故該空間本身就是一個練習昆曲基本功、大家一起唱和交流來學習并糾正昆曲唱腔的空間。而戲臺則是已經成型的昆曲,進行藝術表演的展示空間,故作為拍曲空間的拙政園鴛鴦廳,在空間上沒有戲臺。
拙政園鴛鴦廳的另一點觀演空間特征是:依水而建。雖說拙政園鴛鴦廳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戲臺,但是其北部卅六鴛鴦館臨荷池、向水景,仿佛一座園林水上舞臺,通過水面反射檀板笛聲,曲聲悠揚,余音裊裊。這種以水為基本布局特點的園中看戲,特別能體現昆曲“水磨腔”的特點。
2.2空間尺度及體驗分析
如前文所述,該館的平面約為正方形,主要的空間面積約為180平方米,且被隔為南北兩部分。與留園的古戲臺相比(圖3),留園古戲臺建筑為雙層,長寬約為18米×13.5米,高度約為7.5米。拙政園鴛鴦館的空間尺度更小,這也與其是作為拍曲空間而非演出空間有關。作為拍曲空間,主要是需要大家一起練習,同時通過交流和互相學習來糾正自己的唱腔,這就需要較小尺度的空間,給研習者創造較為親切的練習環境,而不是用大尺度、莊嚴的空間來使人壓抑。除此之外,鴛鴦廳還在四隅各建有一間耳室,這種分散式的耳室布置,提供了相當充裕的換裝和準備空間,尺度較為適宜。
在空間體驗上,拙政園鴛鴦廳內布置有一些座椅,可供唱曲及聽曲人休憩。據《補園舊事》中孫善實口述:“張逸儕當時在卅六鴛鴦館拍曲時,粟老爺(俞粟廬)常會一聲不響坐在廳上聽,大家一看他在場,就嚇哉!……該唱好的地方也唱不好哉。……故而在卅六鴛鴦館側面造了一個閣,專供粟老爺在里面休憩、聽曲,并取名“留聽閣”?!?/p>
由此可見,由于鴛鴦廳尺度小,觀演空間沒有明顯的區分,雖然這樣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昆曲,但是正因為這樣親切的空間尺度,使昆曲研習者在空間體驗上,有時會因為教授者的突然出現而造成心理緊張,從而影響發揮,因此需要將觀演空間做適當區分。
2.3空間組合分析
從平面組合上看,拙政園鴛鴦廳由主廳和四間耳室構成,這種形式的組合,在蘇州古典園林的廳館建筑中獨樹一幟。四間耳室的面積不大,卻提供了昆曲研習者換裝、侍候、準備的空間,且四間耳室是在主體建筑的四角加建而成,在空間上不分割原有的廳館面積,使鴛鴦廳的觀演空間仍然是規則的正方形,不至于使觀演空間擁堵。這種平面的組合,從美學角度上看,其講求對稱且尺度合宜,在對稱中又賦有變化,具有美學價值。
從立面組合上看,鴛鴦廳觀演空間的屋頂是硬山頂,檐較高,上有草架,草架的上部空間較大,體現廳館建筑的主體部分,而四間耳室為攢尖頂。攢尖頂多用于亭等體諒較小的建筑,且耳室攢尖頂的高度要明顯低于硬山頂,這種組合是對傳統廳館建筑的創新,同時,在立面效果上,建筑有高低起伏變化,正如昆曲的曲調之宛轉悠揚。
2.4視線分析
經現場調研,拙政園鴛鴦廳的視覺焦點主要在卅六鴛鴦館,次焦點在十八曼陀羅花館。由于卅六鴛鴦館臨水而建,視線較為開闊,可將其當成水上昆曲表演舞臺,且卅六鴛鴦館與其西北側的留聽閣視線相通,在留聽閣可以看到卅六鴛鴦館內的昆曲活動,因此卅六鴛鴦館成為主要的視覺焦點,用于昆曲演出等活動。而十八曼陀羅花館的空間則較為封閉,廳南面有墻圍合成小庭院,不似卅六鴛鴦館那么開敞,并且由于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中間有屏風、掛落等隔斷,更加阻隔了十八曼陀羅花館的視線。因此十八曼陀羅花館多用于昆曲演唱者的練習場所。
結語:拙政園的鴛鴦廳作為曾經昆曲活動的重要場所,自建造之初就為昆曲所服務。從建筑結構、尺度和觀演空間上看,都作為昆曲傳播和發展的載體。隨著昆劇傳習所等各種專業昆曲學校的興辦,鴛鴦廳的使命也在逐步轉移。但是,鴛鴦廳與昆曲的聯系也仍是密不可分的。作為昆曲的承載者和昆劇發展的見證者,鴛鴦廳內的每一個建筑空間都留有深深的歷史烙印,充滿濃濃的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