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培+李鳳全+陳瑞
摘要:基于ArcGis建立長江下游全新世遺址點數據庫。遺址點分布中期和后期有向北移動及向東移動的趨勢,總體重心有西南一北一東南的變化。RipleyK函數分析得,早期、晚期遺址點集聚,中期小范圍集聚,大范圍分散分布。時空分布特征與自然因子之間有所互動,綜合分析早期受水系距離影響較大,中期和晚期高程因子的影響明顯。
關鍵詞:新石器時期遺址;長江下游;空間分布;互動關系
1引言
文化遺址點作為史前人類所選擇的居住地,通常包含了豐富的空間信息。GIS技術作為地理空間分析的重要工具,通過對遺址點所涉及的空間數據分析,結合數學方法進行回歸分析,可擬合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的可能分布范圍,為進一步的古遺址探索和古環境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參考,同時也為進一步探究人地關系提供了借鑒。
本區包括江蘇、上海市和浙江北部地區,在這一地區已發現了較為明確的文化序列。鑒于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三類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且其前后更替可代表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的文化更替過程,故下文將以馬家浜文化時期、崧澤文化時期、良渚文化代指同一時期的文化類型。
2長江下游新石器時期遺址點空間分布分析
觀察所獲取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期不同階段的遺址點分布,基于A rcGis空間分析工具中的多距離聚類分析即RipleySK函數對本區三個文化期的遺址點進行分析。
觀察K觀測值不難發現,高于即較大的偏離值,遺址點分布在各種距離尺度上均呈顯著的集聚分布。分析觀測K值與預測K值的差值不難發現,0-20km內差值一直處于增長的態勢,在20km左右出現第一個峰值,之后差值保持較穩定。崧澤文化時期的遺址點集聚程度較前期變化明顯,從觀測K值來看,前期明顯高于預測K值且高于較大偏離值,集聚分布明顯,而在70km左右遺址點則出現了空間離散。崧澤時期小范圍集聚而大范圍離散,其原因可能是崧澤時期下游地區生存環境較馬家浜時期優越,人類可活動的范圍廣。良渚時期觀測K值遠遠高于馬家浜時期及崧澤時期,該時期的遺址點集聚分布趨勢更明顯。隨著海退的過程,東部地勢較低的地區地形平緩,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的發展,遺址點分布整體向東南集聚,使東南部呈現較高的集聚值。對三個時期的遺址點進行核密度分析,發現三個時期的遺址點高密度區大致呈西南一北一東南的變化。
3長江下游遺址點分布與自然因子的關系
3.1氣候因子
氣候因子的變動往往時間跨度較大,故本文將對遺址點進行三個時間段即馬家浜時期、崧澤時期及良渚時期進行對比,從而推測其變化與全新世氣候演變之間的聯系。
馬家浜時期的氣候較為溫暖濕潤,降水量在三個文化期中偏多,尤其在后期,年降水量比現在同一區域多260mm以上。對該時期的遺址點挖掘報告進行研究可得,這一時期的下層土質為淤泥土,反映出當時本區可能有較大面積的沼澤分布;加之馬家浜時期的遺址點集中分布于太湖周圍,在杭嘉湖平原分布密集,遺址一般坐落在海拔相對地面較高的土墩或者山坡上。
崧澤時期的遺址從分布范圍上來看較馬家浜時期廣,但多集中于常州、蘇州和上海西南部地區。這一時期降水量較前期馬家浜時期少,較之現代也略少,氣候特征總體表現出溫和濕潤的特征,湖沼面積有所下降。由遺址點分布來看,江蘇中部低海拔區域發現了較大數量的遺址點。崧澤早期和中期的環境溫和且較前期略干的環境使農業發展迅速,促使崧澤時期文化遺址點的數量較前期有井噴式的增長,優越的生存環境促使北方的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明顯南移。在崧澤時期的遺址點挖掘中發現中期遺址點數量少,且出現文化層缺失的現象,太湖附近出現水下遺址或湖相沉積,可能指示了一段氣候波動時期。
良渚時期遺址點數量增加明顯。通過孢粉分析結果指示,這一時期氣候開始轉向涼干,降水量偏少,使長江下游整體的自然環境相對早期干燥。這樣的轉變使本區內人類活動范圍相對早期擴大,但不容忽視的是,陸地水患頻發,這可能與長江下游地區季風歲差周期有關,同時也響應了4000a B.P.左右的大洪水事件。
3.2地貌因子
人全新世以來,大規模的地形地貌變動較小,故在這一部分的分析中,主要依據本區現代的坡度、海拔因素加以分析。
馬家浜時期遺址點分布的現代坡度統計分析來看,97.06%的遺址點位置的坡度<7°,所有的遺址點均位于坡度小于11°的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海退之后,地勢低平的地區成為發展稻作農業的優良選址,低緩的地勢有利于累積深厚肥沃的土壤,耕作難度較小,水網密度大,有利于早期農業的發展。崧澤時期的遺址點90%位于坡度小于8°的地勢相對平坦的區域,另有5%的地區坡度大于12°,這可能與崧澤中晚期發生的海侵有關,先民在選擇居住地的時候考慮了地勢稍高排水良好的坡面上。良渚時期95%的遺址點分布于現代坡度小于等于10°的位置,另外出現了全新世以來本區分布坡度最大的遺址分布區,有兩處遺址點所在地的現代坡度超過了30°,這樣的情況可能與良渚后期頻繁爆發的洪水有關,為免受洪水的侵襲而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區。對三個時期遺址點的高程進行統計來看,90%以上的遺址點位于海拔40m以下的區域。
3.3水系因子
利用A rcGis10.2近鄰分析計算長江下游各時期遺址點距最近水體的距離,近80%的遺址點都分布于距水體7000m的范圍內,一半以上的遺址點距水系不超過3000m,最近可達5m左右。在不同的文化期,據水系的平均距離有一定的不同。馬家浜時期遺址點距水體的平均距離為41966m,崧澤時期為4107.6m,而良渚時期這一數值則降為3981.2m。馬家浜時期降水年均降水量多,氣候總體呈曖濕的狀態,水域面積可能較現在更廣,故距現在的水系距離相對較遠,而全新世后期總體氣候偏涼干,遺址點有向水面靠近的趨勢。另良渚時期有近5%的遺址點據水體距離超過10000m,可能響應了全新世后期大規模洪水爆發的情況,定期泛濫的河流使先民被迫向洪水影響較小的區域進行遷移。
4結論
1.長江下游新石器時期遺址點主要為集聚分布,早期集中于太湖沿岸南部杭嘉湖平原,中期和后期有向北移動及向東移動的趨勢,總體分布重心有西南東北東南的變化,遺址點的分布范圍后期較前期明顯擴大。
2.本區新石器時期的氣候在研究的文化時期內經歷了暖濕一溫濕一涼干的過程,其間還經歷了多次氣候波動震蕩的事件,遺址點數量、面積及其分布則響應了當時的氣候特征。
3.對遺址點所在區域的空間信息進行提取,利用A crG is對區域的現代高程、現代坡度及距水系距離進行分析,結合氣候及海平面波動影響,得出先民生活環境與地貌、水系等要素的互動關系。90%以上的遺址點分布于坡度<10°,現代高程低于40m的位置。結合多元回歸分析,經過對比發現,不同時期所考慮的主要環境因子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