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鎮
摘要:萊蕪市是山東省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地質災害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環境,阻礙了萊蕪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萊蕪市進行了大量地質災害調查及防治工作,本文總結了萊蕪市地質災害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建議。
關鍵詞:地質災害;影響因素;防治;萊蕪市
萊蕪市地質災害類型多樣,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類型。萊蕪市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與萊蕪地區的氣候、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巖土體性質、植被、人類工程活動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萊蕪市地質災害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呈逐年加速增加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1自然因素
1.1氣候
萊蕪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萊蕪市地質災害受氣候影響較明顯,主要受大氣降水、氣溫等氣候因素影響,其中大氣降水與地質災害形成的關系最為密切,降水量大小、強度、時間長短等均影響。
1.2地形地貌
萊蕪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與地形地貌直接相關。地形強烈切割的北部、南部、東部山區,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萊蕪市崩塌、滑坡主要發生在以下地段:①陡崖:多形成于單面山一側,坡度大于50°,當高、陡斜坡由堅硬較堅硬的巖石組成,當巖體內裂隙發育時,通常會發生崩塌。②順向坡:主要軟弱結構面傾向與斜坡坡向一致,當主要軟弱結構面傾角小于自然地形坡度時,在大氣降水滲透作用下易沿結構面形成滑坡或崩塌。
1.3地質因素
萊蕪市地質災害形成受地質因素的影響明顯。主要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地質因素影響。
萊蕪市北部、東部、南部山區多分布巖漿巖、變質巖、石灰巖等硬脆性巖石,由于受地質構造影響,巖石發育多組節理裂隙,加之受風化影響,巖體十分破碎,因此該地區多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2人為因素
萊蕪市地質災害的形成與人類工程活動有直接關系,其中采礦、修路、地下水過度開采及礦井抽排水等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影響較大。
2.1采礦
萊蕪市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礦、鐵礦的儲量最為豐富,礦產開發是重要的生產活動,通過礦產開發帶動了區內經濟的繁榮,經濟的迅猛發展。但礦產資源開發的同時亦引發了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水環境污染、水均衡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等環境地質問題,對地質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2.2修路
萊蕪市區內交通十分便利,各等級公路、高速公路網絡遍布。在萊蕪市山區中,開挖山體邊坡修路極為常見,除高速公路對開挖邊坡實施安全防護措施外,其它公路邊坡大都巖石裸露,尤其是變質巖開挖路段,巖石風化破碎程度高,完整性差,卸荷深度深,坡面破碎巖石易受凍融、降雨沖蝕、震動等作用影響而失穩,是小型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多發路段,對過往行人及車輛構成較大安全威脅。
2.3地下水超采及礦山疏干排水
萊蕪市經濟發達,工農業發展需要大量水資源,僅僅依靠大氣降水無法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樣就造成了地下水資源的超量開采,使得地下水水位不斷降低,加之礦山開采過程中的疏干排水,直接導致地下水水位加速降低。萊蕪市的巖溶塌陷地質災害與地下水水位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地下水水位的頻繁變化,是導致萊蕪市各“天窗”部位的巖溶塌陷形成的誘發因素。
萊蕪地區巖溶塌陷有以下規律:①塌陷區呈帶狀分布;②具突發性、季節性(多集中于雨季或雨后)、頻發性和重復性;③大量開采地下水、或礦山疏干排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的“天窗”附近。
3地質災害防治
3.1防治概況
萊蕪市現已建立了由市、區、鎮(街道)、村四級監測預警體系,層層落實群測群防責任人,建立監測預警資料數據庫,及時收集、匯總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監測資料。所有群測群防點均落實了監測責任人、監測記錄人、預警責任人、汛期值班人,宣傳落實了避讓地點、預警信號、巡查人員及防災預案,做到責任單位、責任人、監測手段、防治措施“四到位”。
在群測群防工作的基礎上,萊蕪市根據萊蕪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的基本情況,針對易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點進行了綜合治理工作。如對七郎峪、朱家峪、上石臼、劉白楊、上佛羊等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了支擋、消方減載等防治措施:對李白楊、財神廟、百咀紅等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了消方減載、搬遷避讓、裂縫灌漿等防治措施:對譚家樓、東安子、船廠村村北、石灣子等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了建壩、導流、支擋、植被等防治措施:對巖溶塌陷區采取了地下水監測、塌陷坑填埋、搬遷避讓等措施:對各個采空塌陷區采用膠結充填采礦方法及尾礦、廢石回填采空區等措施。
3.2防治措施建議
(1)加強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預案工作,落實《萊蕪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萊蕪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中的各項工作安排。
(2)加強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的建設和地質災害監測及預警預報工作。
(3)加強汛期巡查制度。進入汛期后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加大巡查力度,特別是在殊天氣情況下,對重點區域加大巡查力度。
(4)結合萊蕪市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類型、災害點影響因素、災害點穩定性趨勢及危險性趨勢,對穩定性差、危險性大的災害點實施地質災害評估、勘查、治理等工作。
(5)對萊蕪市北部、南部、東部中低山及丘陵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加強雨季的監測預警工作,對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修建擋土墻、建壩、導流、灌漿、削方減載、植樹種林等綜合治理措施。
(6)對于萊蕪市巖溶塌陷,其復發率高,又多分布于人口密集的地區,應進行綜合防治工作,合理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巖溶地下水的開采量,對巖溶塌陷嚴重的居民點進行搬遷避讓。
(7)對于萊蕪市的采空塌陷,其主要分布于萊蕪地區中部煤礦、鐵礦的采空區,多屬于工農業發達且人口密集地區,應對原有采空區采用尾礦、廢石回填,對開裂房屋、道路進行修繕或重建,加強采空塌陷監測預警工作,對新開礦產采用充填采礦法等其他先進工藝進行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