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琳 張晶香
摘要:文章基于三亞第十小學建設海綿校園解決校園積水問題成功的案例進行探討,肯定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找相應的對策,以期對各地海綿校園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三亞;第十小學;海綿校園;困境;對策
引言:2013年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指出城市建設用地過度地占用了林地、草地、濕地等,導致城市地表下滲能力減弱,造成我國“城市看海”現象頻發,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中要遵循自然規律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建設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潮,海綿校園也隨之而生。
一、三亞第十小學海綿校園的建設情況
(一)海綿校園的含義
“海綿校園即以保護原有生態為原則構建校園環境,秉承海綿的品質“滲透”和“吸收”,凈化雨水,實現環境與水資源的協調發展,保證校園日常生活自然有序地進行。
(二)三亞第十小學海綿校園建設的成效與問題
第十小學結合了三亞市第十小學的實際情況,分析該校地處季風氣候區加之學校排水系統落后,導致校園積水問題突出。
該校“雨水花園”是海綿校園的精華縮版,位于校園北部,占地面積4611m2,涵蓋了滲水池、沉淀池、生態樹池等,能實現2000m2的雨水滯留與下滲,最大可能地保留水資源。該項目樹木的密度與遮蔭半徑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為了讓行人體驗光影變化(光影變化即在太陽照射下樹木陰影的變化);樹木的品種也是精挑細選的,多為本地的植物,如芒果樹、鳳凰木等51種植物,一方面本地的植物對當地的氣候類型、土壤條件等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外來物種的侵入,擾亂本地的生態系統。
1.海綿校園建設的現實意義
(1)實現了雨水的循環利用。“雨水花園”是依靠該校的地勢特點而打造的,雨水沿雨水生態廊道能夠自留進入到“雨水花園”的水池里。該工程通過屋頂排水、雨水地表徑流和透水校道這3種手段吸納了90N以上的雨水,雨水經過植物自然凈化,將凈化后的雨水集中到蓄水池,旱季時將蓄水池里的水用于校園的綠化灌溉及清潔用水等,實現雨水回收利用。
(2)“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海綿城市”系統”。通過改造,使得該校逐漸建成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校道、雨水生態廊道、滲透池、蓄水池六個方面的排水措施,整個校園形成一個完整的“海綿城市”系統。六個要素的完美結合吸收了90%以上的雨水,將收集起來的雨水,作為學校的灌溉用水及清潔用水,既解決了困擾學校已久的校道積水問題,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率,又改變了傳統校園依賴自來水的現狀。
2.三亞第十小學海綿校園建設的成效
第十小學通過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的建設,使得該校完成了生態校園建設,并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打造生態和諧校園,實現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第十小學原來的植被覆蓋率低,一下雨校園里隨處可見泥淖。現在海綿校園的建設不僅將原來的“荒地”變成了“寶地”,而且擴大了校園綠化面積。這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水生態景觀的魅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共建生態文明,而且學生在感受到生態校園的魅力后對家長及周圍的人進行宣傳,從而提高人們對海綿校園的認知度,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海綿校園的建設中來,加快校園改造的步伐,早日實現“創新”、“綠色”“生態”的校園建設,最終實現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真正做到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放在同等地位。
(2)成為教學實踐基地,為三亞市海綿校園建設提供經驗。該校的“雨水花園”作為教學的一塊試驗田,為學生提供一個富于生機的實踐平臺。使學生能夠置身于自然當中,親身體驗自然環境所帶來的魅力與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真正做到了啟發式教學。而且,三亞第十小學的海綿校園建設,是三亞市首次將海綿校園理念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當,對三亞市甚至整個海南省的海綿校園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及借鑒意義。
3、三亞第十小學海綿校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夠
雖然海綿城市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名號已經打響,但相對于海綿校園,卻鮮為人知。除了政府、業內人士和要建設海綿校園的學校外,廣大的居民百姓對海綿校園的了解是不夠的,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二)保護力度不夠
第十小學在建設好海綿校園后,雖然學校在定期對海綿校園設施進行護理,但是由于學生缺乏保護意識,因此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為造成校道透水鋪裝滲水孔的堵塞,堵塞校道透水鋪裝與水泥校道都不能實現雨水下滲補給地下水,解決校園積水問題。
(三)綠地率低
綠地率即校園綠地面積比上總面積的百分比。第十小學雖然通過校園的改造,校園的綠化率提高至少提高了20%,但綠地率屬于一般層次,距離優秀的綠地率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并且樹齡幼小,還未有良好的遮陰效果。
三、深化三亞第十小學海綿校園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海綿校園的宣傳力度
針對海綿校園的宣傳力度不夠,這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對策:第一,為了更好的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應該加強對教師的海綿校園的教育,以便更好的對海綿校園的宣傳;第二,通過網絡、媒體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對第十小學的海綿校園建設進行大力地宣傳,譬如拍攝海綿校園宣傳視頻,同時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提高學校知名度。
(二)增強保護力度
第一,定期對滲透池、蓄水池等枯枝爛葉打撈,防止葉子腐爛造成水體發臭,影響校園空氣質量:第二,定期對透水鋪裝進行檢查,對被破壞的透水鋪裝進行更換,防止堵塞下滲孔,造成校園積水;第三,對透水鋪裝校道禁止重型車輛通行,防止對透水鋪裝校道破壞,同時應該制定相關保護制度,以增強學生對海綿校園設施的保護意識。
結論:建設海綿校園要從實際出發,盡可能順應本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不能像傳統的排水系統一樣單純地追求單方面的效益還破壞生態系統,盲目的建設,要科學規劃校園,吸取第十小學的建設經驗,使校園生態景觀現代化建筑完美結合為一體,為師生提供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