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潘亮
在陪孩子做作業方面,中國家長或許能從法國媽媽那兒找到共鳴了。《環球時報》記者的朋友洛朗絲是一名普通職員,10月21日至11月6日是法國的諸圣瞻禮節假期,她希望能為長達10年的“陪做功課”放個假,毫不猶豫地將兩個分別讀初一和初三的女兒送到她們外婆那兒。沒想到,住在20公里之外的姐姐也出于同樣原因,將3個孩子送到外婆家。
洛朗絲告訴記者,從孩子上小學起,每晚陪寫作業成為她的固定家務活,“估計這種苦日子得到她們上大學才能熬到頭”。每晚開飯前,她就開始盯著,窗外的一只蝴蝶、晚餐甜點吃什么、一個電話鈴聲都能成為干擾因素,“30分鐘安靜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了讓孩子的成績不輸給同學,洛朗絲和丈夫商量好,晚飯丈夫做,功課她輔導。和大多數法國家長一樣,洛朗絲也認為孩子學習不能累著,但最起碼得完成作業。然而,苦口婆心或嚴厲批評都很難奏效。
法國《十字架報》曾援引一項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數據稱,法國95%的媽媽陪同孩子寫作業,90%的媽媽陪寫作業直到初二。
考爾杜拉是大學教授,這名法國媽媽個性要強,堅持不讓家務凌駕于工作之上的生活哲學。她的兩個孩子分別上高一和初一,只有小兒子安托尼特別需要輔導。為培養他獨立做功課,考爾杜拉請了一位小學退休教師當“陪讀保姆”。經過數年訓練,每天在晚餐前安托尼就能順利寫完作業。考爾杜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今的孩子,物質需求特別容易得到滿足,能出國旅游,容易獲取信息,感覺自己知道得比大人多。所以他們往往缺乏吃苦精神。凡是能立刻得到的,興致盎然;需要勞動付出的,不感冒。因此在功課和娛樂之間,他們容易選擇后者。”
法國漫畫作家艾瑪近日出版了圖書《換個眼光看世界》,討論了法國社會“爸爸拼工作,媽媽忙孩子”的傳統現象。艾瑪認為,法國初中和小學教師陰盛陽衰已比較明顯,如果父母能平均分擔陪寫作業的任務,對培養孩子獨立性將有很大益處。▲
環球時報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