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懿行 駱曉春
摘 要 2016年,國務院頒布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法)修訂草案送審稿。與1993年所頒布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相比,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更為關注,保護力度有所增加。在本課題研究中,筆者將從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范圍、消費者團體訴權、“用戶至上”觀念的爭論及釋疑三個層面對反不正當競爭法視域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進行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一一提出應對措施,進一步闡明該項法律法規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完善價值。
關鍵詞 消費者 權益 獨立保護
作者簡介:姚懿行、駱曉春,南京工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60
2016年2月,國務院法制辦針對反法頒布修訂草案,并公開向社會征求修訂意見。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在于第二條第二款中將商家侵害消費者權益劃入不正當競爭范圍,從而使這一權益保護提升至反不正當競爭高度。但是,結合送審全文進行分析,能夠看到其中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條文仍有一些缺陷存在,如消費者概念界定、權益保障方式等,尤其是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消費者權益的獨立保護價值尤其迫切。以下將就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社會經濟環境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反法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范圍
反法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首先需要體現在保護范圍的界定中,只有范圍明確才能保障其權益落實。但是從當前法規內容來看,其保護范圍尚未明確,雖然有專家主張在反法中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核心,但是這一理論尚未在立法實踐中得到貫徹。學術領域針對消費權益獨立保護所持的普遍觀點認為,如果以消費權益為核心,那么反法有可能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內容發生交叉、重疊或沖突。這一顧慮顯然有其道理所在,這就需要在反法制定中明確劃定消費者權益保護范圍,并以此作為執法依據。
在既有學術研究成果中,有學者曾針對反法與消法的法律保護范圍差異進行分析,指出兩者具有多項差異,但是卻缺乏具體而有力的論證。反法主要作用在于管控市場競爭環境,而消費者權益保護費則側重于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從兩者的本質區別來看,反法立法層次更為宏觀,具有整體指導性。因此,反法更傾向于對消費群體的綜合保護作用,其保護意義較為抽象。這一點與消法中針對具體侵權行為所制定的具體約束條例有明顯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反法所提出的“消費者權益受損”是基于商家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引發的,這一點明確了兩項法律法規保護范圍的分野。
例如在騰訊與360公司的競爭中,反法明確提出了對消費者自主選擇軟件使用權力的保護,這一權益較為抽象,但是卻關系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消費者具有自主選擇權,可以根據主觀意愿選擇相應產品,在選擇權的行使過程中,消費者同樣具有知情權,這是反法中人性化立法特點的體現。上述法律保護的目的在于對消費者全體的前面保護,使其權益不會在商家競爭中受到侵害,而不是針對消費者特定消費權益被侵害時做出保護,這是兩者的主要區別。
從這一意義來講,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有利于營造更穩定、更有秩序的市場環境,構建良好的競爭氛圍,這些都是反法的管理范疇。
在德國反法中,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表現為對消費者權益的直接保護,并促使商家理性競爭,構建更自由、開放的法律實施環境。從送審稿內容來看,也體現出上述特點,并針對商家侵權類型進行了劃分,從而使消費者能夠在新環境下或者更大的自由選擇權,雖然這一權力相對抽象。從這一點來看,反法和消法之間并不存在保護范圍沖突。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兩者可謂殊途同歸,屬于本質問題的兩個不同層面。
因此筆者認為,即使商家的競爭行為并未對消費者權益造成實質性侵害,但是卻在客觀層面對其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則需要以反法中對于消費者權益的獨立保護對其實施規制。
二、反法下的消費者團體訴權
從上述分析可見,反法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中主要以整體知情權與自主選擇權為主,而不是具體針對某一侵權案例或行為作出裁決。如果出現消費者整體權益受到侵害,那么則能夠通過消費者利益來衡量商家行為是否正當,并將造成消費者權益損害的行為界定為不正當競爭。在權力和救濟制衡的基本原則下,消費團體具有起訴權,這一權益具有獨立性,從而保障消費整體權益得到救濟,進而彰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作用,突出其立法初衷。
送審稿第17條第2款規定:“如果不正當競爭導致消費權益權益受損,受害一方能夠在法律程序下提出起訴。”從這一內容來看,消費者的團體訴權并不具有獨立性,也就是消費者消費權益受到損害后,均可根據不正當競爭法主張訴訟,進而造成與消法之間的權力重疊,甚至有可能造成反法視域下消費者團體訴權受到干擾,進而使其保護作用成為空談。消費者可以是獨立消費個體,也可以是消費團體,在公益訴訟過程中,消協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在反法立法層面是否能夠借鑒公益訴訟模式,這一點需要結合自身法律特征進行論證。
從理論層面而言,反法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較為抽象,尤其是在網絡經濟環境下,開放性的競爭模式有可能更多的觸及消費者權益,其侵權范圍更加廣泛,而且這一范圍遠遠超出消法所界定的多人消費范圍,而是具有廣泛影響、涉及層面廣泛的消費群體,尤其是對其選擇自由造成侵害,其傷害形式不再以經濟或者精神傷害為主,而是影響到公共利益格局,這就使反法在主張團體利益訴求與法律救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從實踐角度而言,德國已經針對不正當競爭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做出具體保障,消協具有團體訴權,在這一范疇界定下,消費者將作為集體形式受到消費權益保護,通過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第3款,消協有權提出訴訟,但是個人消費者、市場經營者卻不具備反法視域下的上訴權力。這一規定已經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因為該法規對于反法與效法中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作用做出的明顯區分。但是仍有一點需要提起注意,在保證消費者團體訴權的同時,還需要對不正當競爭行為是否屬于反法侵權規定范圍之內,不能將其和多個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相混淆,在反法具體條文規制中,需要對這一抽象權力做出保護。
我國消法第47條規定,如果眾多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則消協能夠主張團體訴權并起訴。2016年5月,國家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民事消費權益訴訟的法律適用問題作出解釋,并對上述行為進行司法界定。
從上述法規進行綜合分析可見,反法的受案范圍仍以個人或者多人消費者權益受損為主,權益界定較為具體,但是對于抽象的消費者群體知情權、自由選擇等權益關注程度不足,因此在反法相關條例制定中,需要對這一缺陷進行完善和彌補。
基于上述情況,筆者建議針對送審稿第17條第2款進行完善,即“消費者群體自由選擇權與知情權在不正當競爭中受到影響和侵害時,中國消協以及地方消協具有代表受害消費群體依法提起公訴的權力,人民法院應給予受理。”
三、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用戶至上”觀念的爭議及釋疑
送審稿公布之后,不少學者對于其中“用戶至上”的權益保護觀點表示質疑。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在反法執行中以“用戶至上”為原則,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法益保護中喧賓奪主,進而造成搭便車問題泛濫,從而使行業執行標準出現干擾,甚至會使不正當競爭的主體關系出現混淆。針對這一問題有學者指出,在反法權益保護中需要體現出單一性,也就是只能對一種權益提出保護,或者是消費者,或者是經營者,兩者不可兼顧,否則就會造成保護能效內分散,為經營者造成一定困擾,進而導致事實判斷中出現矛盾沖突。
當前,不少發達國家在反法立法原則上對于消費者、商家、公共利益等相關權益做出保護,而且在英國、德國等國家,已經對此進行了執法實踐。“用戶至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市場競爭中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性,如果經營者的某一行為并未對競爭對手造成不良干擾,但是卻對消費群體利益造成侵害,那么在反法視域下該行為必然違反誠信經營原則,有違市場道德,因此可以判斷這一競爭方式存在問題,而且可能造成不利競爭結果。而對于這些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應當提前進行規制,不能以自由競爭為借口放任自流,導致市場競爭中叢林法則泛濫。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行業壁壘逐漸增加,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保護,消費者有可能成為競爭行為的“犧牲品”,很難在消費過程中獲得主動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自由選擇權受到嚴重侵害,難以保障市場秩序正常推進。在市場經營中,消費者屬于競爭體系內的最后節點,同時也是競爭結果的承受著。如果消費者在市場競爭環境下權益受到損害,則有可能造成市場秩序不穩,而反法所寄予的市場秩序保護目標也將無法實現,而這也正是反法對消費者權益提出保護的根本理由。
客觀來說,在“用戶至上”理念下,司法機關判斷商家競爭行為是否正當并非完全忽略商家利益。隨著市場環境和法律監管的逐步完善,反法的權益保障也會更加合理。當前不正當行為判斷中,主要以商家權益保護為主,而在送審稿中對于消費者權益提出了高度關注,從這一點來看其完善方向更加科學。合理競爭需要有一定的范圍限制,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障是商家的基本商業操守,通過消費者權益能夠作為一項衡量指標,因此“只能保障一方防權益、兩者不可兼顧”的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在反法修訂和完善過程中,“用戶至上”原則將逐漸被接受,并成為未來法律法規完善的重要內容。
四、結語
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消費者權益做出了保障,但是在送審稿中對其保護解釋回應不足。從立法建構層面而言,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消費者權益保護職能上區別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兩者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確定自身職能和法律監管范圍。在當前網絡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進一步明確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范圍和保護途徑,引導消費者建立團體訴權意識,明確法律約束和道德自律的關系,以此構建更加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促進法律文本的科學修訂與完善,以此營造更規范、更高效的經濟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楊華權、鄭創新.論網絡經濟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消費者利益的獨立保護.知識產權.2016(3).
[2]謝曉堯.論競爭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關系.廣東社會科學.2015(5).
[3]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政治與法律.2014(2).
[4]周樨平.論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消費者保護功能.競爭政策研究.2017(2).
[5]李明德.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的幾個問題.知識產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