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大學生的生活逐漸向移動式、碎片式等虛擬方向發展,在這種生活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發生轉變,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微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從書本轉移到了網絡,從現實世界轉移到了虛擬世界。這種形勢下學生的價值取向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學校應該充分考慮到微時代的特征,加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轉變,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微生活相結合,充分利用微生活信息的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增強學生參與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從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出發,重點分析當前態勢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為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新思路
隨著大學生生活逐漸趨于復雜化,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也慢慢顯現出來,從多方媒體、新聞中時常能夠聽到某某大學學生被騙,或者落入傳銷組織等新聞,這些都是微時代下的副產物,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太少,對于網絡上的各種誘惑缺少主觀判斷,以至于出現了各種社會負能量。對于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無疑面臨著巨大的難度,學校如何在復雜的社交網絡面前將枯燥的思想政治知識灌輸給學生是工作的最大困難,但同時這也是一個機遇,如果學校能對微生活加以利用,使之對學生有益的部分發揮作用,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微時代下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現狀分析
(一)移動網絡充盈環境下大學生生活變化大
移動生活普及是微時代最為明顯的特征,與傳統大學生活相比,現如今大學生生活最為明顯的改觀便是日常生活和行為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例如在五年前移動4G網絡沒有實現全覆蓋時,學生充話費要到指定的營業廳,就餐也需要到指定窗口進行飯卡充值,工作人員的上下班有明確的時間規定,一些學生由于時間空間的不合時宜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辦理業務;進入微生活后,充值只需要一款軟件即可,無論是微博,微信或者是網絡營業廳都可實現在線充值,校園卡目前也實現了在線充值,學生隨時隨地只需要在手機輕輕一刷,便可完成充值,可以認為,只要有網絡的地方,日常的任何事務都可“在線完成”。
這種在線生活體現出了科技快速進步所帶來的優越性,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正是這種地點時間上的便捷,讓現如今的大學生養成了懶散的毛病,一些學生每天足不出戶,住在床上,吃在床上,玩在床上,思想迂腐落后,完全喪失了一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氣質,逐漸被社會所淘汰。
(二)碎片思維下學生的意志力消退,依賴性增加
等車時用手機微博刷微信、乘地鐵時用iPad看短視頻、購物時用移動終端查找店家信息、入睡前伴著微博或微信入眠,這就是碎片思維的具體體現。碎片思維完全顛覆了傳統大學生活,產生了新的生活學習場景,例如就餐時邊吃飯邊看視頻,乘車時全程刷淘寶或瀏覽新聞,微時代的學習和生活大多以“微內容”呈現了出來,造成現如今大學生在時間支配和管理上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學生前一分鐘還在看微博,玩貼吧,后一分鐘就逛起了淘寶或者寫起了隨筆,再過了一分鐘又與其他同學在微信上互動了起來,互相留言交流。長此以往,碎片式的生活帶來的是碎片式思維的養成,形成習慣后,學生變得對手機產生了依賴癥,每每吃飯坐車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掏出手機,這種主觀能動上的隨意和消磨,最終導致的便是學生意志力的消退。
(三)虛擬社交中普遍思想放縱
經過對當前大學生社交群體的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人際交往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即對于班級、宿舍或者是社團組織等小集團范圍內依然是大學生重點社交對象,除此之外的社交對象主要以虛擬社區為主,并且大學生社交網絡逐漸趨于虛擬化,例如學生更愿意在貼吧,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公共平臺上匿名發表自己的議論和看法,而不愿意在現實生活中與人面對面進行交流,這種現象是極其不健康的。雖說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的存在極大的拓寬了學生的交際面,但是大學生人際交往并沒有向著正常的趨勢發展,由于缺乏與人的正面溝通,很多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差,在工作面試中往往因為緊張,焦慮等個人因素而無法將自己良好的一面完全展現出來。同時,長期活躍在網絡社交平臺讓一些學生價值觀扭曲,甚至出現了在網絡上扮演不同角色,以男扮女等變態行為;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在現實生活中的失意而仇視社會,為了在網絡上尋找存在感,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而發表一些過激的言論和文字圖片,在互聯網上承擔著一種“噴子”的角色。長此以往,學生的人生觀無法得到升華,變得過度依賴網絡而失去了自我,很容易在受到某些刺激時做出有損社會安全和他人利益的事,學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格外注意在這方面的指導,多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表自己的言論,從而養成一種健康的心理,有效改善學生的價值觀。
二、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和挑戰
(一)多元文化沖擊,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創新
微時代下學校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在多元化的互聯網文化前有效的鑒別信息,從而吸取對自身有用的東西而忽視網絡上的不健康因素。因為隨著虛擬化網絡大眾平臺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都參與到網絡討論中,其中有政治經濟類,人文藝術類以及科學文化類等,無論是哪一類的討論,都屬于網友的個人觀點,因此是非對錯需要靠瀏覽者自我判斷,如果一味地相信網絡所述,一旦從思想領域引發到行動層面,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也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輕者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重則擾亂學校安全管理條例,帶來嚴重的校園隱患。對于高校而言,能做的只有不斷加強教育,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減少網絡不良信息所帶來的危害。
(二)信息載體多樣,傳統思想教育方式受到挑戰
根據調查,當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以微博,微信以及各種新聞網頁為主,相較于傳統的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期刊等方式,微生活下信息來源較為廣泛,減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次數,任何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同時任何個體也會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學生熱衷于當前的信息傳播方式。網絡社交平臺之所以得到如此廣泛的應用,主要是信息的攜帶量大,傳播速度快,同時對與信息的審批采用的是先發布再審批的模式,這樣一來便實現了真正的網絡言論自由,極大的滿足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和情感發展的需要。在這種網絡交談自由模式下,很多學生的話語意識一旦被激發,其思維方式變得呈現出簡單多變和扁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同時由于微時代背景下學生的關注焦點變得多元化,為了搞清楚學生的真正想法和意圖,學校相關單位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連續跟蹤,掌握其思想變化的趨勢,不斷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endprint
(三)虛擬世界狂歡,思想動態以及行為后果很難預測
一些學生對虛擬網絡的認識不足,認為在言論自由的網絡世界里任何行為都不會受到制裁和約束,以至于很多人沉醉于網絡世界的狂歡里,在游戲平臺、微博平臺或者直播平臺里,肆意對他人進行言論攻擊,再加上碎片化思維所造成的邏輯性缺乏等問題,讓學生的個人主義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現在上各直播平臺或者微博留言看看,近一半以上都是個人情感所造成的的人身攻擊或者非理性評論。面對大千網絡世界,學生關注的只是信息是不是吸引眼球,而不在乎信息發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錯誤的觀念最終會導致學生的行為受自己思想支配而缺乏理智,另一方面會導致高校的輿論環境變得復雜。因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便是如何有效把握學生心理變化,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培訓。
三、微時代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微時代的有機結合
現如今大學生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現實中的自我與網絡中的自我不能夠相統一,即在現實中表現出來的形象與網絡虛擬世界中不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現實自我和網絡自我二者的統一,這樣才能培養出具備社會主義新風尚的現代化大學生。對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思路上的創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時代、微生活的結合,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媒體的傳播能力,建立某大學思想政治培訓微信公眾號,將近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以公示的形式向學生傳達,這樣學生便能夠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領會到教育的核心與內在精神,從而自覺遵守網絡規則,用相關的制度約束自己的行為。學生也可以將近期遇到的問題以文字的形式放在學校的思政教育公共郵箱中,實現與思政老師的交流和溝通,從而解決一些當面難以啟齒的問題。思政教育工作人員也應該加強自我的改造,從以往的知識傳播者變成學生心聲的聆聽者和粉絲,在學校內部形成一個和諧的輿論場,從而為學生網上發表言論做一個規范化的指導。
(二)建立多級聯動的思想政治工作微體系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核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針對微時代的特征,高校應該變革政治思想工作體系,深入分析微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原因,構建一套有利于學生健康,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要實現多級聯動,學工部門及時建立網絡新媒體平臺,以學校學院班級微平臺開展多級互動,把思想政治工作以分層,分類,分眾的方式落到實處。
(三)借助微力量開展思想政治微活動
微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微力量的支持,提供微力量不單單靠的是高校的思政老師,還需要學生個人,導師以及其他任課老師的行動,只有不同角色從不同角度開展不同種類的微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收到應有的成效。首先作為高校老師,應該從思想上接受和承認微時代與微生活,并要切實融入到微生活中去,多使用一些學生使用的軟件和交流平臺,多看一些人發表的信息和觀點,做到有效把握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其次老師要掌握微時代的新手段和新文化,將社會的正能量以課堂的形式散播給學生,從而讓其樹立主流的人生價值觀;要發揮出學生活躍分子(例如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班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讓他們通過網絡平臺展示自己的先進事跡,讓正面的價值導向成為網絡輿論的主流。
[參考文獻]
[1]景榮.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4).
[2]張濤.淺析如何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黨史博采(理論),2016(06).
[3]馮紅,劉妍,程鏑.“微時代”文化背景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的冷思考[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14).
[4]楊銀平.簡論“微時代”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