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環境污染非常特殊,不僅會損害人的生命健康,侵害財產及其他合法性權益,還會對人的精神帶來巨大的傷害。環境侵權是一種新型的侵權行為,其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就目前的規定而言,僅有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原則性規定,這不僅造成了執法的混亂,也讓受害者無法及時的獲得賠償,從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環境侵權 精神損害
作者簡介:張子貝,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35
由于環境因素介入到侵害的過程中,導致環境侵權相較于一般的侵權行為具有其特殊性。侵害行為首先作用于環境,環境質量的降低繼而影響人的健康權生命權。受害人不僅會有財產上的損失,精神上的損害也絕對不能忽視。精神上的損害往往是無法逆轉的。雖然在我國對于精神損害賠償在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法中有規定,但是由于環境侵權的特殊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則規定不利于具體的操作。無法對受害人及其家屬的精神損害做到充分、及時、有效的賠償。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同樣,遲到的賠償也就失去了賠償應有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做討論。
一、 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概述
環境侵權是指行為人實施了環境污染行為,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的損害,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 在立法上,我國明確了環境侵權致人損害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其他法律中也有類似的規定。
發生環境侵權行為時,不僅會造成受害者財產上的損失,還會給受害者本人及其近親屬帶來精神上的創傷。精神損害的概念應運而生。精神損害的定義分為廣義說和狹義說兩種,狹義說認為精神損害是指公民因人格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和心理的損害,是一種精神痛苦;廣義說則認為精神損害不但包括精神痛苦還包括人格利益的減損。
相較而言,廣義上的精神損害概念更為完備,理由如下:首先,環境污染精神損害的致因有兩種。一種是污染行為侵害受害人生命、健康或身體權時所產生的精神痛苦,例如,受害者因環境污染受侵害在接受治療時所承受的肉體痛苦所帶來的精神痛苦。另外一種是污染行為沒有直接損害受害人的生命健康,但是卻帶來了精神上的痛苦,例如,因環境污染造成受害者傷亡而對其近親屬造成精神上的打擊。因此只有在定義中涵蓋因人格利益減損造成的精神損害才有利于對受害人進行全面的救濟。由于環境侵權的特殊性,侵權行為人的行為并不直接作用于受害人,而是通過環境這一中介進行傳導,在實踐中難以判斷環境侵權行為對人帶來了直接損害。
因此,承認對人格利益減損造成的損害有利于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填補。例如,在環境噪聲污染案件中,受害人因噪聲而患經神衰弱等疾病時,這種污染損害的結果實際上屬于受害人人格利益的減損。
根據精神損害的概念,精神損害賠償則可以被定義為侵權行為人因其污染行為給受害人心理或精神造成損傷時,而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由于環境污染的長期性、持續性,所帶來的精神損害后果也是長期的、持續的,因此,僅僅對環境污染造成的財產性的損失進行賠償是遠遠不夠的。精神損害賠償對于環境污染人身侵害的受害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的“環境污染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具有填補損害、撫慰精神和懲罰侵權的功能,如果對受害人只進行財產損失賠償,對其精神損害不予以賠償,對生命健康權的保護則是殘缺不全的。” 環境污染精神損害賠償一來可以對受害者的損失進行直接填補,二來可以懲罰加害人,這與我國的污染者付費原則是相一致的。
二、我國環境污染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現狀及問題
我國有關精神損害賠償比較全面的立法是《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的受理范圍、賠償方式以及賠償數額的確定因素等問題。根據該《司法解釋》的第8條規定,在精神損害賠償中主要適用非財產性的責任承擔方式,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只有在造成了嚴重后果時才能適用財產性的責任承擔方式,這就造成受害人不敢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法官也很難支持受害者的主張的現狀。
三、環境污染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第一,要有侵權事實的存在,侵權行為人才需承擔責任。在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中還需要造成嚴重的后果才能獲得賠償。這是因為環境侵權與一般的民事侵權不同,很多環境污染行為具有合法性、經濟性,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如果僅造成很小的危害后果就要承擔賠償責任,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在環境侵權領域,行為的違法性不是侵權的構成要件。 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允許一定范圍內的排污等行為,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的適法侵權現象。
第三,污染行為與污染事實之間存在推定因果關系。在環境侵權領域,認定環境污染行為與損害行為之間存在嚴格因果關系比較困難,有時難以論證和取得證據,因此,只要侵權人實施了可能危及人身健康和財產的行為,并且公眾的人身健康或財產遭受了損害,就可以推定其存在因果關系,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
第四,行為人主觀上不必有過錯。精神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應該與引起該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民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一致,也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四、環境污染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標準
一般人身損害精神損害賠償標準與財產損害賠償標準不同,從我國的現行立法中可以得知,我國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未做定額化或定型化的規定,而是由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對具體的數額予以確定。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根據個案的差異來平衡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利益,但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效果卻并不明顯。這是因為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是弱勢群體,而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由于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通常會受到地方政府的庇護。司法機關對于環境損害賠償的決定權有可能會受到當地政府意志的影響,不利于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此外,我國法官的環境意識以及處理環境案件的能力不足,很難保障受害人能獲得充分的賠償。endprint
各國對于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確定方式有所不同,在英美法系一般通過自由裁量權來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而日本為了迅速處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對精神損害賠償采取了“定型化及定額化的賠償標準” ,允許受害人在請求賠償財產損失的同時一并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這種方法可以克服自由裁量權帶來的數額不確定的弊端,有利于及時、有效的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值得我們借鑒。
當然,建立統一的環境污染人身侵害精神性損害賠償標準在現階段立法中是不現實的,且個案的不同特點以及各地的生活水平差異也給設定統一的賠償標準造成了障礙。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定型化、定額化的賠償標準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相結合來確定環境污染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
(一)環境污染侵犯生命權時精神損害賠償標準
1.死者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標準
死者也可以成為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死者的人格也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筆者在此建議采取限定最高額賠償標準與個案自由裁量權相結合的方法確定死者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雖然我國《民法通則》沒有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最高限額,但可以參照其他法規和司法解釋中對賠償金額的最高限額的規定,比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確定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指導意見》第 23 條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數額應當根據被告的過錯程度、侵權方式、侵權情節、影響范圍、侵權獲利情況、承擔賠償責任的能力等因素綜合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一般不低于 2000 元,不高于 5 萬元。”
2.死者近親屬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標準
由于死者近親屬的精神損害程度與死者所遭受的身體上的痛苦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可以參照死者的精神損害賠償標準加以確定。
(二)環境污染致侵害健康權或身體權時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標準
1.致受害人殘疾時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標準
當環境污染致受害人殘疾時,對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判定可以采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與分級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相結合的方法。即將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程度按等級劃分,依據不同的級別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當然在實務中,還需要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在按級別確定賠償數額的基礎上結合受害人的受害部位、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以及后續治療時間的長短等因素來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
2.未致受害人殘疾時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標準
環境污染損害了受害人身體健康但尚未造成殘疾時,由于缺乏可以借鑒的客觀損害賠償標準,所以這種情況下要更多的依賴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應當綜合考慮:侵權行為人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方式、持續時間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嚴重程度,此外致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和受害人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3.受害人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標準
受害人的近親屬會因受害人所遭受的肉體和精神痛苦而受到精神損害,因此對于受害人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可以參照受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加以確定。
注釋:
王利明主編.民法·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8.
楊立新、劉忠.損害賠償總論(第一版).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384-385.
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347.
王保林.我國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探析.華東政法大學.2008.29.
王曉麗.環境精神損害賠償的理論與實踐//張梓太主編.環境糾紛處理前沿問題研究——中日韓學者談(第一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