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文化的繁榮、科技的進步,知識產權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我國也對這一領域立法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但是,追本溯源,知識產權何以成為人的一項權益?這種權利究竟更具有人格權特征還是財產權特征?以及我國立法顯示出我國對于知識產權法什么樣的態度?本文通過介紹知識產權法的正當性的幾種主流理論和作者分別對于各種理論的態度,深刻分析知識產權產生的理論基礎和立法根基。
關鍵詞 知識產權 正當性 自然權利 功利主義
作者簡介:李姍姍,西南政法大學2014級法學實務人才實驗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47
一、知識產權正當性理論的背景
1710年英國議會通過的《安妮法案》是知識產權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安妮法案》之前,人們普遍對于買賣原始的作品和有形的物品不做區分,作者一旦將作品賣給出版商,就不再保留對于作品的排他性權利。由于當時沒有抽象作品的概念,因此出版商享有著壟斷性的權利。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出版商從作者手中買的,不僅僅是由紙張和墨水組成的一本書,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因此1710年英國的《安妮法案》規定印制和復印書本的權利只能持續一段有限的時間,這意味著出版商和出版商協會的壟斷權力被大大削弱,在歷史上第一次確認了作者的地位。但是,美國學者和法官本杰明指出的,《安妮法案》中,書仍是一個物理意義上的物體 。抽象的作品的概念仍然沒有從具體物品概念中脫離出來,著作權的概念仍然沒有體現在《安妮法案》中。在Millar v. Taylor(1769)案中,律師布萊克說,作為一項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應享有來自于人類大腦的產品所創造的利益;文學作品是作者的勞動和能力的結果,他應享有合乎道德和公平的著作權 。
盡管知識產權法在19世紀之前一直沒有作為獨立的法律分枝出現,隨著人們對于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區分的認識不斷加深,智力勞動開始被視作一種媒介來給予抽象作品財產權地位,例如英國法案《Act for Securing to John Byrom, Master of Arts, the Sole Right of Publishing for a Certain Term of Years the Art 》以及《Method of Shorthand, Invented by him, 1742 and Engravers‘ Act, 1735》均認可授予腦力勞動以財產權。盡管財產權利的合法性是哲學上的實體,合法性理論在實踐領域也很必要因為法律在適用之時必須顯示它的前提和內涵。關于各種知識產權的財產合法性理論都有其合理的方面。普通法體系受洛克的勞動理論學說影響較大并且著重強調財產權利的保護,而民法體系傾向于保護作者的人格和其他智力權益,而這收到了黑格爾的人格學說的影響。本文將會介紹不同學說并且比較各自的利弊、討論各種學說爭論的焦點。
二、不同知識產權合法性理論分類
合法性理論是知識產權的基礎,首先,基于倫理和道德理論,自然權利理論旨在防止“收獲其沒有播種的東西”;自然權利理論又分為洛克的勞動理論和黑格爾的人格理論。洛克認為勞動是財產權的來源,黑格爾堅持作品與作者人格之間的緊密聯系: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其次,功利主義者認為,知識產權存在的意義在于其可以激勵創造者在創造新產品上投入資金和精力。
(一)自然權利理論
自然權利理論目前最流行但同時也有許多來自反對者的批判。例如著名的英國法理學家邊沁指出,自然權利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如果一項權利屬于每個人,其實它就不屬于任何人。如果不被政府和法律確認,那么自然權利就沒有意義。
1.洛克的勞動學說
洛克勞動學說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論》(1690)中提出的勞動學說表明,人生來享有自由和平等,人可以自由地做他想做的事而不用來自任何其他人的許可并且享有和他人、政治當局的平等權 。人只有投入他自己的勞動才可以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自己的財產權,例如某人從樹上摘了一個蘋果,是摘蘋果的勞動區分了共有的自然資源和和他吃下的這個作為自己財產的蘋果。
邊沁和美國哲學家羅伯特·諾其克認為依據洛克的勞動學說,人獲得財產權是由于自然資源混合了勞動,但是洛克并沒有闡釋為什么人是獲得了財產權而不是丟失了勞動。如果一罐番茄汁倒入大海,那么此人究竟是失去了一罐番茄汁還是得到了整個大海 ?
筆者認為,洛克的勞動學說應用于知識產權的合法性領域時充分體現了對于創造者智力勞動的尊重,打破了之前長久以來對于創造者創造出精神產品所投入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的忽視狀況,實屬知識產權合法性理論領域一大突破。但是,如果知識產權的認可僅僅是對于勞動的認可,與之而來的可能是在立法中僅關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而忽視知識產權可能帶來的負面社會效益,例如研制出的藥品定價如果僅為抵充其勞動投入,那么可能藥價過高而使其發揮不出最大的社會效益。因此,單從洛克的勞動學說出發對于知識產權在現今社會的應用是遠遠不夠的。
2.黑格爾的人格理論
黑格爾哲學著重于人的意志、人格和自由。人類意志是人存在的基本和核心要素。黑格爾看來,財產權重要性在于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創造、控制和操作具象和抽象的物體,人的意志享有自由;第二,在一些情況下,我們的人格可以和物體產生關聯,因此人的道德力量可以延伸至抽象的作品 。因此,智力成果可以被物質化并且交易,但是智力成果和物理意義上的物體是不同的概念。
筆者認為,黑格爾的人格理論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因為作者的創造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個人理念和感情。但是,人格理論在遇到一些需要更多的技術的創造領域顯得不太具有說服力,例如電腦軟件。授予科技創新知識產權雖然可以給發明者以榮譽和人格上的認可,但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價值在于科學發明的成果對于社會和全人類的效用,并非創造者創造它時所體現的人格層面的主觀意志和自由。適用人格權理論賦予此類創造以知識產權理論上較為牽強。endprint
(二)功利主義學說
自然權利學說,包括洛克的勞動學說和黑格爾的人格學說,強調作者對作品享有的道德和精神層面的權利,因此知識產權具有合理合法性;而功利主義學說強調知識產權對于創造刺激性的工具作用。例如《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的著作權條款授權: “議會有權……為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藝的進步,對作家和發明家的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專利權的保障……” 邊沁指出所謂的自然權利并不存在,相反,財產權是法律所創制的,他認為人們會由于創新者獲得利益而進行模仿,并且經市場的調節降低自己創新產品的價格。至于專利權,它不僅可以鼓勵創新,還可以創建一個信息系統,從而避免重復創新,節約社會資源。
筆者認為,功利主義學說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尤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鼓勵創新就需要對創新者給予足夠的保護與相應的獎勵與利益,這是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精神的。但是功利主義學說也有其矛盾性。比如,專利法是為了通過限制發明的無節制的廣泛傳播來保護發明者的利益;但是另一角度說,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發明傳播和惠及更多人的速率。
三、知識產權合法性理論的實踐
我國《商標法》第一條規定“為了加強商標管理,保護商標專用權,促使生產者保證商品質量和維護商標信譽,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制定本法。”由此可見,我國總體立法上傾向于功利主義學說,著眼于知識產權的社會效益。在實踐中,如何平衡保護創新者和促進新技術的傳播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近日來熱議的宮頸癌疫苗等受專利保護的藥物,其價格如果偏高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作用人群的擴大。
我國近年來在政府對于知識產權領域進行補貼也作出了相關努力,如江蘇省今年出臺的《關于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在促進知識產權高效益運用上,首次明確了知識產權強企的支持方式,申請以及轉讓知識產權,都可享受稅收等優惠。政府還將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采購力度,將部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臨床必需、療效確切的藥品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保護知識產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需要,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保護與扶持,為創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和物質支持。同時加強知識產權領域的理論研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強立法保護。
注釋:
Benjamin Kaplan, An Unhurried View of Copyrigh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Millar v. Taylor (1769) 98 ER 231.
Karen I. Vaugn: John Lockes Theory of Property: 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 (MAR 1, 1980),https://www.libertarianism.org/publications/essays/john-lockes-theory-property-problems-interpretation.
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cation House (1999).174-175.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irst published Tue Mar 8, 2011; substantive revision Mon Sep 22, 2014,
Copyright Cla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pyright_Clause.
江蘇出臺18條政策扶持知識產權 政府提供專利補貼.南京日報.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