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賈曉麗++吳玲晶
摘要:“工匠精神”對當前高職醫學院校醫學生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扎實有效的責任感教育。在高職醫學生的責任感教育中,存在著自身責任感教育弱化、社會責任感教育載體不足等問題,要構建以下路徑:一是要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的主體意識,豐富醫學生自我責任感教育內容;二是要引導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的主體行為,搭建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平臺;三是要優化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的環境載體,營造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氛圍。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醫學生;責任感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時代轉型,國家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將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作為培養定位。從醫學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看,醫學院校的高職生與一般高職院校不同,他們未來服務的對象是“人”,“大醫精誠”決定了他們不僅要肩負救死扶傷的職業責任,更面臨著服務醫改、扎根基層、熟練掌握醫學專業技能的重任,因此,在培育涵養他們的“工匠精神”的過程中,如何強化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使他們自覺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成為高職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一、工匠精神解讀
何為工匠精神?近年來,這不僅為近年來的媒體競相報道,更成為中國建設創新性國家,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焦點話題。2016年,“工匠精神”更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掀起強烈反響。對工匠精神的界定,出于不同的學科視角,“工匠精神”的具體要素往往與定義者的專業態度和學科背景密切相關。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工匠精神”的共性特質,實際上是一種職業精神的幾種體現,其涵蓋了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在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方面生動體現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從業者要求,特別是職業實踐主體的專業性的要求。
二、“工匠精神”視域下醫學院校高職生責任感教育總體狀況
責任感是社會主體對自身與他人、家庭與集體、社會與國家以及自然界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總體而言,普通高職學校的大學生在心理、思維、意識、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在一些醫學院校的責任感教育實踐中,常常忽略本科醫學生和高職醫學生在思想道德、自我管理、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以至于將本科醫學生和高職醫學生的責任感教育混為一談,導致社會責任感展開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高職醫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脫節,更無法滿足“工匠精神”下對高職醫學生思想道德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目標要求。主要體現在:
(一) 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當中自身責任感教育弱化
從工匠精神的視域看,高職醫學生需要有較強的自我管理意識,能夠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完成專業任務。但從實際看,高職醫學生一般自我管理的能力較弱,特別是學制較短,一般為三年制,從于大學生生涯規劃的視角來看,大一年級為新生的適應期,要了解大學文化、院校專業實際、以及學習生活環境等等,學習的內容大多是英語、計算機等公共課程,醫學高職生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要求還不明確。這個過程中,高校對于醫學高職生的責任感教育,大多是外在的他律機制,比如說學習學生管理規定、早晚自習制度、學分制度等等,學生更多地了解的是“什么不能做”,但是對于“什么是我要做”卻不清楚。加之高考后的“后高三時代”的放松意識和狂歡心理,他們不僅沒有培養自我要求,自我發展的責任感,甚至有些醫學高職生自身責任感淡漠,沉迷網絡游戲、抄襲掛科、無所事事等狀態隨之凸顯,影響了醫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提升。
(二)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當中社會責任感教育載體不足
從工匠精神的視域看,在新醫改深入進行的改革攻堅期,高職醫學生還要有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培育他們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但是,一些醫學院校對于社會責任感的活動策劃和設計,大多還停留在陳舊的模式化水平,社會實踐的方式一般是打掃衛生、敬老院慰問、歷史博物館參觀等等,對于活動的主題內涵并沒有深入挖掘,導致一些活動成了走過場,一些高職醫學生對活動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并沒有形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效果,導致高職醫學生對自身的發展成長沒有很好地醫療單位的需求、社會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在專業學習和技能發展方面動力不足。
三、“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的路徑建構
(一)強化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的主體意識,豐富醫學生自我責任感教育內容。高校團學組織可以致力于高職醫學生的養成教育,提升他們的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水平,通過傳統節日、校慶日,護士節等時點,以醫學榜樣為引領,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與自我責任感教育融和起來。例如:沈陽醫學院校內“無人售貨、彰顯誠信、傳遞愛心”活動深得人心,也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責任感。
(二)引導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的主體行為,搭建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平臺。高校可以通過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等方式,建立與醫學高職生的專業發展和就業需求相對接的實踐平臺,鍛煉醫學生社會責任感。例如: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放療專業組織學生,到省腫瘤醫院志愿者服務,從入院手續辦理到報告單發放,從禮儀秩序維護到自助打印報告,增強了讓學生對患者就醫和醫院工作有了進一步了解,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也激勵他們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夯實自身專業技能的決心。
(三)優化高職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的環境載體,營造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氛圍。在“工匠精神”時代,高校開展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離不開環境支撐。例如:昆明醫科大學專門設計了蛇杖與DNA雙螺旋結構融合新校徽,將,激勵學生牢記使命、救死扶傷。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則在校內,設立了從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到中國古代孫思邈再到現代的醫學家林巧稚等雕像,附有人物主要事跡等。沈陽醫學院高職護理專業,建設了南丁格爾廣場,教學樓更布置了南丁爾格畫像掛毯,展現南丁格爾救死扶傷的工匠精神。
本文系2017沈陽市社會科學課題“‘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醫學生責任感教育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YSK2017-19-04
作者簡介:王爽(1980-),女,遼寧沈陽人,沈陽醫學院社科部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賈曉麗(1996-),女,遼寧建昌人,本科生,沈陽醫學院臨床醫學2015級。吳玲晶,(1997-),女,浙江金華人,本科生,沈陽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15級。
參考文獻
[1]王壽斌.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工匠精神”[J].云南教育,2016,4:35.
[2]李儉.醫學生責任心培養路徑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6,4:29-30.
[3]楊麗.“工匠精神”與醫學生教育[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26: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