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民?
摘 要: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我國獨有的專業,也是一門涉及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專業。對于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科定位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歷層面、不同視角、不同歷史時期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科認知有所區別。融媒時代,播音主持專業應順勢而為,建構大傳播的格局,以傳播學的視角來重新思考和定位,從而進一步拓寬專業學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定位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54-02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個新生的專業,伴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從小到大,不斷進行著調整和完善,已經發展成在國內高校中獨具特色,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專業[1]。從1963年5月北京廣播學院設置中文播音專業算起,播音主持專業學歷教育已走過了55個年頭,雖取得了累累碩果,但也是一路披荊斬棘、摸著石頭過河。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門涉及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專業,它是以哲學、藝術學、新聞學與傳播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四大學科群為支撐,融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精義創建發展起來的。由于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要求,長期以來,就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科定位一直存有爭議。學科定位是學科建設的基石,直接決定專業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發展方向。因此,明確當前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的學科定位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前身是播音專業。為滿足廣播電臺、電視臺對播音人才的急需,1963年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創辦播音專業,學制三年,播音專業隸屬于新聞系。1977年播音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1980年播音專業從新聞系分離出來成立了播音系。同年,申報碩士學位授予點,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8年國家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將原屬于新聞學類的播音專業調整到藝術學類并改名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1999年設立博士點,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播音主持專業本科層次的學科歸屬一直都列入在藝術類中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目錄下招生。2011年藝術學從原來的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升為新增的學科門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即歸入藝術學學科門類里一級學科戲劇與影視學下設的二級學科專業目錄。
播音主持專業研究生層次則有所不同,學科歸類幾經變化。接下來以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為例來予以說明。碩士層面,1980年申報碩士點之后,一直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7年調整到“新聞傳播學”下自主增列的“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方向,同時也在“廣播電視藝術學”之下“廣播電視語言藝術”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2011年,播音主持藝術學成功設置為二級學科,歸入藝術學學科門類之下;2014年開始以“播音主持藝術學”專業方向招生;2016年除在“播音主持藝術學”專業方向外,還新增了“語言傳播”專業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層面,1999年設立博士點之初在藝術學的廣播電視語言藝術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起改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之下招收,2007年調整到新聞傳播學下招收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博士研究生,2014年開始放在藝術學學科門類之下的“播音主持藝術學”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
由此可見,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科定位較為復雜,難以統一。首先,不同學歷層面學科定位有所差別,即使是同一學歷層面,學科方向也有所區分、各有偏重。本科層面除初創期外(放在新聞學)一直都歸屬于藝術學類;研究生層面則分屬于“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藝術學”和“新聞傳播學”。毋庸置疑,不同學歷層面的不同學科定位也折射出專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良苦用心;其次,不同視角導致專業認知的不同。播音是以有聲語言為主要工具和手段的創造性活動,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掌握一定的語音、語法、修辭等語言學知識,普通話水平達到相應要求,具備良好的吐字發聲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轉換能力;語言功底是基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將播音主持專業劃分到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學科無可厚非。另一方面,有聲語言的創作往往需要借鑒吸收戲曲、聲樂、話劇等藝術形式的精華來雕刻聲音,豐富語言表現手段,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并運用一定的藝術方法,讓人們達到“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一言以蔽之,播音主持終究是一門言說的藝術,理應從藝術學的高度來追求呈現有聲語言的魅力。但其實不管是語言表達還是語言藝術,都是由人及人的信息傳播活動,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和互通。播音教育是為培養廣播電視播音人才創建的,播音員主持人首先是新聞工作者,新聞性是播音主持的根本屬性,這樣看來,播音主持專業又應歸屬新聞傳播學學科范疇。最后,不同歷史時期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科認識不同。學科定位和學科發展必然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而反映顯現出那個時代的特征。
播音專業最初是應急為培養電臺播音員設置的,那個年代播音員的主要任務就是播好文稿,當好黨和政府的“傳聲筒”。“中國的廣播電視在嚴格的審稿制度下,從一開始就是以文稿播讀為主,幾乎所有的節目內容都采用文稿形式,這些文稿通過播音員之口傳達出去。這意味著播音員的職責就是說話,但不是說自己的話,而是替寫作文稿的記者、編輯說話,說各種不同風格的話。[2]”主持人節目形式出現后,主持人開始部分參與節目的選題、策劃、制作,但主持人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完成好節目的最后一環——語言的外化,將所有前期準備好的素材信息集合打包,形之于聲,及于受眾。因此,長期以來播音技能技巧的訓練一直是專業教學的重點,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賞心悅目入耳的語言呈現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學科定位也與此相吻合。
媒介即訊息,技術改變一切。隨著通訊科技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媒介生態發生劇變,實時、直播成為常態,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編播制作體制受到沖擊。融媒時代,播音員主持人面臨嚴峻考驗,不再只是美美端坐于屏幕前、話筒前,而是要求全程參與、快速反應、即時捕捉、實時對話。思想、敏銳、深度,信息發掘、采訪溝通、寫作編輯、技術制作都應成為新時代播音主持人才練就的本領,即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創立者張頌老師所說的“一專多能”,只不過如今這個“多能”更顯緊迫性和重要性。“一專”的“專”既指有聲語言表達技能技巧,又包含主持節目內容領域相關專業知識,唯有如此,融媒環境下集合多種功能于一身的主持人才能有效把控現場,完成交流對話。“一專”“多能”并駕齊驅,共同構筑起播音員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endprint
如果說以前的播音專業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播讀能力,那么,近年的播音教學改革開始重視學生即興口語表達和主持能力的提升上。可以想見,未來隨著媒介融合的加深,媒體間的界限將逐漸消融,播音員主持人也終將統合為傳播者。“播音員、主持人的稱謂都只是一個過程,其本質和最終結果都是傳播者、傳播主體或創作者。[3]”
以傳播學的視角來審視播音員主持人的定位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界。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信息傳播活動的學科,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即受眾的研究上。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發起人,是借助某種手段或工具、通過發出信息主動作用于他人的人。[4]”傳播者的自我定位更有助于播音員主持人主動轉型,迎接風云變幻的媒介變革,以傳播主體的身份主持深入整個傳播活動,統籌參與各個環節,協調傳播過程的各個要素,以高度的責任感全情投入,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傳播者的身份定位將播音員主持人由傳播過程的最后一環提到了傳播活動的最前端,播音員主持人不再是傳聲的“工具”,而是回歸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創作主體”,賦予了自身更多的權利和意義。
新媒體的迅速崛起改變了傳媒格局,人們的媒介接觸行為、媒介產品需求、價值評判標準都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紛紛轉型融合,大刀闊斧實施改革。播音主持專業也應順勢而為,突破傳統廣播電視的限制,建構大傳播的格局,以傳播學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和定位,從而進一步拓寬播音主持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可喜的是,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從2016年開始,在碩士研究生招生目錄中除播音主持藝術學外,還新設了語言傳播專業。每年我國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本科生遠遠多于研究生,源源不斷的學生進入傳媒行業。如果能在本科階段就對播音主持專業進行細化,分類為播音主持藝術方向和語言傳播方向,根據方向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那么,播音主持專業學科發展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春天,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將能更好地完成與媒介、市場、社會的對接。可以想見,未來主持人不僅是節目的門臉,更是節目的靈魂。
參考文獻:
[1] 付程.播音主持教學法十二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 陳京生.從職業能力需求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科定位[J].現代傳播,2007(6):109.
[3] 姚喜雙.在創新中繼承 在繼承中創新——播音主持藝術發展的思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