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芳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地使用課后作業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如何科學地發揮好課后作業的真正價值,通過發揮好課后資源的價值,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挖掘出自身的潛能,促進自身的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后作業;運用方法;思考建議
在現代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老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如何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好課后作業的價值,通過發揮好課后作業的價值,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得去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內容,幫助學生在構建知識體系的時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課后作業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預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通過預習,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有的放矢,找到重點內容進行學習,所以老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如何發揮好課后作業的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小組合作能力
例如:可以在選修作業中留下,利用之前我們學習過的知識,自己出一道證明三角形全等的題。教師這樣提示學生。提示:三角形不一定是單純的三角形,可以把它放在長方形、圓、坐標系中。之后將學生分組討論,互相解題。該題的中心思想可以培養學生將之前的知識和現在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小組交流合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生自己出題可以從出題人的角度更好的理解出題人的意圖。從做題的反向出題,從出題的反向做題,把握考點。其次,可以加強小組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培養組織協調的能力,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可以讓一些羞于向老師問問題的學生的難點得到很好的解決,同時,可以讓同學們進行思維的碰撞和頭腦的風暴,老師的思維大多固化和僵硬,增加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可以讓學習更加富有趣味,學生參與教學的能動性更高,老師和學生更可以體會到寓教于樂而非枯燥。
二、作業形式更加貼近生活
近年來的考試題目越來越貼近生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接地氣”,從生活中取材題目。數學本就是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從中提煉、總結而后的一門學科。因此,我們會發現,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組的時候,可以設計:你打算設計一條拱橋30米的拱橋。這條橋經常會有高10米、寬6米的大車經過,拱橋下每5米需要建一個橋墩用于支撐拱橋,每一米的橋墩需要3.6千克的水泥,那么建造橋墩需要多少水泥?教師通過這么做化數學于生活中,可以讓學生多一些對于數學基本思想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三、作業形式的多樣化
數學來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老師要向學生灌輸生活處處皆數學的理念,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單一的筆答題型,設計多種實踐型、調查型的課后作業。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一位老師設計以下題目:現在家庭均實行峰谷電價,調查你家每月實際的用電量、電價以及總的電費金額,通過列二元一次方程計算實際高峰期與低谷期的用電量。這個題目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需要經過實地調查才能獲取已知條件,不僅鞏固了課堂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其創新意識,發展其主體意識。
在作業布置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分層次按不同要求進行布置。根據作業題的難度,把作業題分為ABC三組,然后明確告訴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自己選擇相應的練習。可以在確定分組一段時間后進行組別的調整,并及時表揚評價,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能動性,又可以使之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也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分層設計,靈活布置作業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所以學生課業負擔的標準也不一樣。教師應“因材”布置作業,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學習速度、學習天賦和學習能力,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外學習任務。
如在布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的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按照以下層次布置作業:①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況:x2-2x-1=0,x2-2x+3=0,x2-4x+4=0;②如果關于x的方程x2-x+k=0(為常數)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求k的取值范圍;③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2-k2=0有實數根,求k的取值范圍;④求證:不論m取何值,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1)x-m-3=0總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五、預習課前作業,提高數學教學成效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理科學科,它不僅需要學生們掌握一定的數學學習概念,還需要學生們能夠靈活發散自身的邏輯思維,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這樣才算是從根本上完成了數學學習。初中階段是學生們學習的過渡階段,雖然小學的時候學生們已經接觸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數學學習,但是到了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它不像小學那樣只要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概念和原理便可以輕松地答出數學題目,到了初中,學生們必須要學會在課前對所學知識展開有效的預習工作,這樣才能在之后的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清晰的學習思緒,跟緊教師的教學進度,展開高效的數學學習,考慮到學生們沒有自主預習的學習習慣,教師便可以通過布置課后預習作業的形式來督促學生們對要學習的知識進行認識,進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學習的效率。例如,在學習“多姿多彩的圖形”這一章節的內容時,由于該章節所涉及的圖形知識較多,一些反應能力稍弱的學生若是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就很有可能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出現“聽不懂”或者是“跟不上”的不良學習現象,從而影響數學課堂學習的效率。
結語:綜上所述,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合理與否決定了學生能否利用課后作業提高自身思維能力,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注重技巧性,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做到舉一反三,形成基本的數學邏輯思維,培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好的課后作業設計并非體現在量的多少,而體現在能否讓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作為初中數學教學者,應當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巧妙設計課后作業,使學生高效輕負完成作業,得到數學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
[1]章繼紅.淺談小學教學之教學目的[N].孝感日報,2010-12-19:3.
[2]彭燕凌.淺談小學教學中的教學導入[J].網絡財富,2010(06):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