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明
摘要:語文這門學科注重邏輯理解,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橋梁,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文化素養,尤其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們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而文言文由于時代的差異,字詞的晦澀則一直是語文科目的重難點,也是得分的低點,如何學文言文,從何入手,如何理解文言文,需要注意什么,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傳授給學生的。本文就如何做好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提出個人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一、從基礎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由于時代的隔閡,字詞的艱澀,對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初中生來說,文言文這一部分是枯燥無味非常難以理解的,甚至完全不懂其意思,故而無法產生共鳴,學起來格外費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感到無從下手。那么,我認為就應該從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入手,讓大家對這一部分知識產生了興趣自然就會有學習的欲望,老師們可以給同學們介紹文言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有哪些膾炙人口的作品等等,讓大家對古文產生興趣,也有一個宏觀的了解。還可以把文言文與之前學過的現代文做對比、聯系,尋找兩者用詞遣句之間的區別,突出了古文的特點又能讓人產生聯想記憶。除此之外,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都是一些經典的古詩,和文章相比精煉短小,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在大家已有的古文基礎上將進行拓展、聯想,把長篇的文言文經常和古詩聯系比對,就自然而然可以引申到新的篇章,學生們也不會覺得完全就是新的知識無從入手。要給學生們建立起一個新的觀念,文言文的學習是可以活潑有趣的能夠理解的,并不會沒有頭緒,要打消學生的畏難心理,激發起學習古文的興趣,這對接下來老師學生雙方的教學進度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認真誦讀,仔細感受古文魅力
現在大多數學校在早上都會開設早讀這一環節,我就十分建議學生們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進行文言文的誦讀,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文章只是前后毫無關聯的字詞,看都看不懂讀也讀不通順,這些都是正常的,要配合文下及課后的注釋、提示,多讀幾遍,就會每每都有新的感想,也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吟讀背誦正是學習文言文的基底,要達到背誦的程度,就要解決字詞的問題,要理解內容,這也正是學習文言文的要求。在誦讀古文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就是糾正讀音,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核以及背誦,課文中會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講解糾正,這與深刻理解內容緊密相關;第二就是吐詞斷句,這需要老師做出良好的示范,把這一點做好有利于培養起學生對古文的語感,更容易進入到學習文言文的氛圍當中去,為以后的學習可以打下堅實的基礎。文言文的一字一句中都蘊含著上千年的文化底蘊,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其中的美。
三、注意講解,深刻理解文篇內容
文言文的講解不同于現代白話文,其字句遵從的都是古時的文法,一個字就可以表達很多種意思,當然也與古詩不同,作為篇章更注重前后聯系,蘊含的意思也更加豐富,因此在講解時要結合古文特點格外注意。首先要進行文章的背景介紹,作者的生平以及當時的狀態,給學生做好后續的鋪墊,營造出學習文言文的氛圍。接下來要對古文整體進行賞析,這個階段不要求能夠把文中的每一個字都進行準確理解,只需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感情感受到文章蘊含的美。在整體把握之后就可以一一對文言文的句子字詞學習,但要注意不要割裂了文章,還是要以古文的中心意思為大前提,這個階段可以結合課下注釋工具書、和老師的補充講解,對偏難的部分進行必要的說明,鼓勵學生自己把文章翻譯一遍,也可以以小組、同桌的形式相互補充改正不足,這樣一來既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也增加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而且也讓學生自己真切的感覺到古文與白話文之間的差異,增強了對文言文的語感,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及時總結,歸納梳理知識點
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會發現知識點都比較瑣碎,著重于細節,對剛接觸不久的學生來說會難以入手,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優先幫助將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為學生提供思路。在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詞、虛詞活用等語法知識都是重點,但是都很零碎的分散在文章中,尤其是在多學了幾篇古文后就顯得更加混亂,學生們往往會出現記憶偏差,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要通過不同的角度把零碎的點歸納起來,再針對一些語言現象進行重點突破。比如在講解虛詞時,就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缺乏具體的語境很難理解,再比如總結古今異義詞時,就要注意回顧學過的含義和用法并結合新的課文進行更新,做到縱向橫向雙向的比對聯系。
總之,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要注意先從鋪設學習氛圍入手,培養學生對學習古文的興趣,多了解一些關于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也要鼓勵學生多多誦讀,在發聲的過程中感受古文的美,還要注意講解課文時不要割裂了文篇的整體思想,著重感悟語境,注意歸納總結知識點,相信做到了這些就可以突破文言文這一重難點。
參考文獻:
[1]潘龍珠.《淺析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策略》2015年5期
[2]袁虎.《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研究》2013年4期
[3]黃志遠.《文言文教學的方法》2011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