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雯雯+牟江
摘要:在城市快速擴張、汽車保有量激增的背景下,城市發展面臨社區與城市聯系割裂、傳統鄰里文化式微、城市內交通不堪重負的困境。由此國家層面將街區制和開放式小區的推行提上日程。為了研究基于改善城市內部交通提出的開放式小區是否符合理想人居環境,本文通過現場調研訪談和先關文獻查詢,根據生態社區要求,將開放性社區玉林的特點進行生態性分析,總結玉林社區的借鑒意義,提出推行街區制的建議。
關鍵詞:開放式小區;玉林社區;生態
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快速擴張的背景下,現代城市空間寬馬路、大街區、封閉式高層小區林立的格局,使得小區成為城市“孤島”。社區與城市聯系割裂,鄰里之間缺乏良好的社會交流,現代封閉式小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鄰里文化的向往和社區精神回歸的要求。同時由于城市缺乏支路、汽車保有量激增、不限購措施,城市交通不堪重負,國家管理層面也希望打開內部交通,開始推行街區制和開放式小區。然而基于改善城市內部交通提出的開放式小區是否符合理想人居環境還有待商榷。而生態社區因追求住區、城市、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人居環境的有效途徑。因此根據生態社區的要求,將開放性社區特點進行生態性分析對街區制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1現狀背景
車本位規劃使住宅區被車流量大的次干道環繞,各類商業綜合體消費高度集中輻射范圍大,吃飯購物都需要開車才能到達,道路廊道成了快速通過的地方、滲透性降低即街道活動無法發生,割裂人與道路,社區與城市的關系、信息交流。同時缺少支路的分流,本地車輛、過境車輛、生活消費車輛混行,交通能力降低。
封閉式小區外街道冷清,使正式、非正式交往與消費往往到城中心的商業及公共設施密集區,帶給居民的不僅僅是極大的不便,而且使人們之間交往減少、城市效率降低、土地資源浪費、能源和資源耗費。
2街區制
我國的開放式街區也并不陌生,從唐朝的里坊制(封閉的居住型社區)之后,從宋代開始,我們就開始了以街區為主要公共生活空間形式的“街巷制”城市社區模式,直到建國以前的漫長時期里,我們的傳統社區社區基本都可以被稱作開放式街區,如北京胡同、上海弄堂、成都本地的老單位筒子樓等。
2.1政策支持
2016年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性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街區制社區下小區開放多元。《意見》的提出主要是為了完善城市公共服務;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合理利用小區內的道路、擴充路網、增加交通資源等。強調交通資源和景觀資源的公平占有。
2.2封閉式小區與開放式小區
封閉式小區是指采用全封閉式管理模式,使小區的道路、綠化、公共設施等規劃元素的使用獨立于城市結構,自成體系,滿足小區居民領域感、安全感的需求。封閉式小區的特點是通過在小區的主要出入口設置保安值守等管理手段,限制非小區居民進入,在規劃上往往以小區自身功能和使用合理為出發點,強調小區獨立于城市的封閉圍合形態。
開放式小區沒有嚴格的概念定義,根據相關規定解釋開放式小區指早期小區沒有圍墻、小區主路與外圍道路相接的居住組團或者小區。在功能上,開放式小區不僅是住宅區,還包括了開放順暢的街道和輕松便捷的生活環境等。
2.3玉林社區簡介
玉林社區南起二環路,北至一環路南三段,東鄰人民南路,西至永豐路,面積約2.4平方公里,人口約5萬人。社區被地鐵一號線和三號線三面環繞,另外內部有5號線和8號線在建,位置居中、交通便利。
玉林社區始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體形成在九十年代房地產風暴之前,多為多層的國企辦公樓和職工福利房,當時開發商只能拿到小地塊開發,形成的各個小區規模較小,經過近30年的發展,各個年代建設的各種功能的建筑由小街小巷串聯,自發形成了小街巷社區。此后宜人的街巷尺度和老成都生活氣息吸引了很多成都美食、藝術畫室、咖啡館等業態的進駐,玉林社區空間開放多元,社會階層融合,公共生活繁榮,是成功的開放小街區社區案例。
3生態社區
生態社區是社區人與自然復合協調發展的系統,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注重環境保護,提倡可持續發展和公眾參與機制,是一個不斷演進的、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態環境優美、社區服務完善、文化教育發達、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穩定、生活質量優良的人居環境理想模式。生態社區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一和諧關系不僅體現于社區本身物質環境、非物質環境和居民活動的良性互動,還體現在社區與外部環境的有機融入。宋言奇總結生態社區的九大基本特征包括布局合理、環境保護、綠化體系、功能混合、安全至上、文脈延續、公眾參與、資源共享和社會資本。
4生態性分析
從系統的觀點看,生態社區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社區系統的主體是社區居民,社區內一般由三大子系統構成:社會、文化子系統,資源、環境子系統以及社區經濟子系統,他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面將從社會文化生態性、經濟生態性、環境生態三個層面對玉林社區特點進行生態性分析。
4.1社會文化生態性
4.1.1“接地氣”的社區管理
生態社區實踐重視開放的參與機制,社區認同感的培養。玉林社區在開放的過程中是居民自下而上的推動的,居民的積極參與政府、市場的各方的溝通與合作,從而為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使得開放過程中社區景觀、社區安全性、交通干擾等問題妥善解決,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健身活動、環保展覽等。
政府引導及市場調節并行,公共設施盡量合理分配,為居民提供更多樣化的公共場所,避免城市公共設施的重復建設。玉林的公共建筑、廣場、綠地等都便捷小型化,靈活設置在社區的各個地方,沒有大面積的公共廣場或綠地,加上層級復雜的內部道路,較少了大量外來人員的資源占用。endprint
4.1.2社區差異融合
生態社區注重和諧的社會關系。城市向外擴張過程中,由于城市景觀和社會生態平衡的打破,城市社會異質性增強,社會階層日益分化,社會空間也漸趨破碎化。隨之而來的社區內部關系結構的破碎化,讓傳統的鄰里文化岌岌可危。
而玉林的“社區”概念,是靠生活在里面的學生、服務業者、藝術家、高收入者、低收入者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融合。實證研究表明,封閉的社區空間盡管使社區居民的物理距離更接近,卻擴大了社區居民的心理距離,讓社區人際關系更加疏離。在玉林的開放式小區中店鋪沿街分布,鄰里關系融洽,封閉式高層小區店鋪分散,鄰里關系疏遠。社區內坐落的各類小酒吧、咖啡館、茶館成為各類藝術小圈子的聚集地。歌手趙雷的一首“成都”,更是肯定了玉林的藝術吸引力,使玉林成為了“網紅”社區。
4.1.3社區安全
玉林社區在開放的過程中,居民小區也在小型化,由許多個整齊的微型社區組成了玉林大社區。基本上兩棟樓通過圍墻形成院落空間,設置門禁和一兩個門衛專門管理,變成一個微型小區。這樣一來社區的道路逐漸街區化的同時,門衛的管理密度卻在變大,也保障了社區的安全性。同時普遍的社會信任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顯著的正功能。和諧的鄰里關系、繁榮街巷中的“街道眼”也促進了公共空間中的安全。
4.2經濟生態性
4.2.1發達的底商
開放小區可以提供更方便的商業服務,還可以可以解決封閉式小區的公共設施的對外開放和封閉式管理模式的沖突,如很多小區游泳池因為經濟效益的原因采用了面向社會的經營方式,造成外部人員進入,小區自行改建房屋商用造成安全隱患。
玉林社區的底商空間完美容納了高中低三種不同檔次的商業,這種繁榮成就了玉林的市井氣。尤其是一層底商的各類美食餐飲,與束之高閣的商業綜合體頂層餐飲不同,這樣接地氣自然的就餐方式受到愛好者的追捧。現代都市缺少的市井氣和親和環境也吸引了大量休閑文化業態的入駐。玉林社區作為成都知名美食集散地吸引大量外部人員進入,加強了社區與城市之間聯系,繁榮了社區經濟,提高了社區生態位。
4.3環境生態
4.3.1空間布局多元有序
生態社區強調功能復合,以盡可能小的物理空間容納盡可能多的生態功能。社區建設中必須合理配置公共設施以及必要的公園綠地和戶外活動場所。在充分考慮舒適的通風、日照及交通的條件下,盡量維持原有的生態系統,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玉林社區各個年代建設的微型小區由小街巷串聯,新老建筑的混合,主體為六層居民樓,空間多元充滿內在秩序,功能復合。社區的主要功能有住宅、商業、學校、辦公、廣場五大類,主體為住宅,其他功能嵌入式分布,有利于為住區住戶開展各類交往活動提供可達性與整體性兼備的場所,也有助于營造異質性的居住空間。
4.3.2街道
街道是社區系統的廊道,起到物質運輸、信息交流、人流通道、街道生活發生的場所的作用。生態社區提倡的綠色交通為通達、安全、有序、舒適、低能耗、低污染。社區的道路交通應組織應充分體現為步行和自行車提供方便的特征。
玉林社區街道干道、次干道、生活性道路結合,層級豐富,尺度宜人。與現在車本位的規劃設計不同,玉林街道也強調了人的通達性和領域感。玉林社區的街道分布呈網格模式,屬于傳統型“外街內巷”,低層級的街巷道路分擔了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壓力。社區內部道路寬度多在6m以下,缺少停車場,占道停車嚴重,降低了通行能力,部分街邊綠化也侵占道路,應該發展垂直綠化。
玉林社區街道功能多樣,交通功能之外也是社會交往發生的場所和街道景觀的載體,社區內部有很多適合步行和騎行幽靜的小巷道,同時使社區的私密性增強。
4.3.3鑲嵌式綠化體系
綠地系統是社區內唯一具有負反饋功能的生態系統。一般社區綠化覆蓋率約為30%,有凈化空氣和調節小氣候等生態功能,主要分為公共綠地、專用綠地、宅旁綠地、道路綠地。
玉林社區公共綠地總面積不大,但空間形式豐富,呈鑲嵌式靈活散落在社區內部,但部分設施較為陳舊。社區綠化植物種類不多,大部分是鄉土植物,但是生長良好,街道郁閉度高。傳統現代風格并存,尺度宜人,中老年人群的利用率較高,其中社區花園廣場和社區公園空間使用率最高。但社區景觀品質一般,不能滿足城市中產對園林景觀環境的品質和公共設施的要求,這也是封閉式小區占領市場的原因之一。歸根到底,還是城市中的公共服務資源稀缺,并且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來保證市民們公平的享有資源服務。
玉林社區的室外空間由于開放帶來的公共屬性向居住的私密屬性過渡,尺度轉換,空間多樣性比封閉式小區更加豐富。根據大小和功能,將社區綠地分為:(1)社區小花園:線性花園如火燒碧翠廊,塊狀花園如沁園(2)街心花園廣場:街道交匯型如福苑,區域節點型如綜合菜市場入口花園(3)街邊綠地。其中傳統街旁小花園設施陳舊破損較多。(圖1-3)
結語:目前社區復合系統達到平衡,雨水管理系統、節能材料措施等的缺失在推廣新建時也能避免。但玉林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能忽略的問題,根據調研走訪,很多年輕人想要搬離這里去更好的小區。隨著老舊開放小區景觀環境的提升,勢必關停一些底層商業,影響社區經濟活力,還有優質社區公共資源外來占用問題,高層與多層的配比問題。玉林社區對開放街區的借鑒意義有小街巷式的街道形制和空間尺度、小型化的小區管理、繁榮的底商、階層多元融合、鑲嵌式的便捷社區綠化。封閉高層住宅區和開放街區多元共存的城市空間集約利用可以讓龐大的人口更公平的獲得現代城市的優質景觀等資源。歸根究底,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最重要的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完善和限制汽車數量,建設街區制最重要的政府推行小體量土地出讓模式和交通、景觀、綠化等公共資源的加大投放,不能本末倒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