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奧+陳曦


摘要:旅游行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實踐性、綜合性,要求旅游本科生必須培養“外顯能力”。旅游管理“外潛能力”是在對旅游者服務時,把內潛能力以及對旅游者的忠誠度和真誠度外顯,讓旅游者體會到服務人員忠誠度和真誠度的能力。通過因子分析法,從基本能力、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個人品質四個維度,嘗試構建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外顯能力體系。
關鍵詞:旅游管理;本科;外顯能力;體系
一、旅游管理本科學生“外顯能力”的內涵
“外顯能力”是直接顯露于外可以被人感知和了解的能力,是內潛能力的外化和物化,是直接顯露于外可以感知和了解的能力,是基于“內潛能力”即專業能力和素養的外在表現,即應用能力和表現能力、表演能力的綜合,如果“內潛能力”得不到外顯,則就失去了實際意義。不同專業、不同行業對“外顯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培養方式也存在差別,相對于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來說,“外潛能力”是在對旅游者服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內潛能力”,對旅游者的忠誠度和真誠度,學生在服務過程中通過“外顯能力”,讓旅游者體會到學生的忠誠度和真誠度。
二、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外顯能力結構維度分析
綜合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培養目標、外顯能力文獻研究成果,對旅游管理專業能力結構維度的分析隱含以下因素的統一或結合,符合三個基本要求。
1.基本能力與專業能力的平衡。旅游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能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必要條件與前提。基本技能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任何職業所必備的,主要包括讀、寫、算、判斷推理等能力。二者不可偏廢,具備基本技能,而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儲量不足,缺乏與專業相關的專業能力,基本技能也沒有意義;只具有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基本技能不足,適應性與發展潛力欠缺,也難以勝任工作要求。旅游管理本科生外顯能力的結構維度中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能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2.個人素質與職業能力的結合。人的素質通過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外化為其能力。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個人素質是職業能力基礎,個人素質越好,職業能力就越強。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外顯能力必須以良好的個人素質為基礎,結合比較強的職業能力,通過學生在服務過程中“外顯能力”,讓旅游者體會到學生的忠誠度和真誠度。
3.內潛能力與表現能力的統一。表現能力指完成某項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所顯示自身潛在能力特點的凸顯和流露。內潛能力是表現能力的基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內潛能力外化。表現能力是內潛能力產生和強化的根本途徑和前提條件。表現能力作用于客觀對象的過程是實踐活動過程,在實踐活動中反映、認識客觀事物,攝取精神資料,產生和形成人腦的意識功能。在人的能力總體中,表現能力是第一位存在。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外顯能力結構維度,可以由基本能力、旅游管理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個人素質四個維度構成。
三、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外顯能力體系因子分析
本研究對旅游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和旅游專業教師(專家)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取得試驗數據,利用問卷調查結果對比進行研究,最終獲取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外顯能力體系構成因子并組建模型。
(一)調研問卷設計
問卷問題項目依據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培養目標、外顯能力的四個結構維度及綜合已有文獻研究成果,合理分析和討論編制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外顯能力開放式問卷。開放式問卷的目的在于獲取與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外顯能力構成相關的信息,問卷共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企業開放式問卷、學生開放式問卷和旅游教師(專家)開放式問卷。問卷采用5點等級量表來測量與旅游專業大學生的外顯能力相關的能力或心理特征,每一個項目都由1-5五個等級測量,分別對應“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五種程度。
(二)調研問卷調查過程
2015年6月25日至8月27日,調研小組對重慶在校大學生、畢業生、高校教師和旅游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共調查了810個調查對象。其中,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1份,回收率97%;旅游管理畢業生260份,回收問卷249份,回收率95.77%;就業指導老師在內的旅游專業教師190名,回收183份,回收率96.32%。訪談旅游企業(酒店、旅行社、景區各20份)管理人員60名。
(二)調查數據的分析與檢驗
使用SPSS統計軟件對調研獲得62種外顯能力(變量)進行項目分析,檢驗其區分度由T檢驗結果顯示,以上變量均具有區分度。
(三)問卷信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克倫巴赫a系數分別對四個維度層面以及總量表進行項目的內部一致性檢驗,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由表1中的結果可以看出,總量表的克倫巴赫a系數接近0.9,表示量表的信度很好;各維度層面的克倫巴赫a系數都在0.65以上,也表示各層面的信度是比較高的。
(四)問卷調查因子分析結果
通過自評量表調查所獲得的數據和外顯能力結構體系因子,對構建的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外顯能力結構四個維度的構成因子進行驗證。首先對每一個維度的因子分析,都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兩種方法驗證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和適宜性。其次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對自評量表的數據進行因子提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及碎石圖確定因子數,然后計算抽取的因子數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驗證因子分析效果是否理想,驗證抽取的公共因子個數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用最大方差法旋轉因子以得到更合理的因子載荷矩陣,按照方差貢獻率從高到底抽取因子,最終得到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外顯能力體系(見表2)。
四、結論
旅游專業大學生外顯能力與整體大學本科生的能力有著共同點,但是作為個體,旅游專業本科學生又需要不同的能力,依據以上關于大學本科生就業能力結構的梳理以及總結本文認為旅游專業本科學生外顯能力結構如下:
基本能力是適應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及科學與人文素養,其主要表現在交際能力、溝通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學習能力。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旅游行業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是對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開拓創新能力、職業規劃能力、決策執行能力。
專業能力是具有旅游管理方面的一定實際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有關旅游管理學科的基礎理論,有關旅游業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堅實的行為管理科學、旅游經濟、商務活動等方面的理論與知識基礎,以及較豐富的文化修養。其主要表現在旅游服務意識、旅游技能操作、旅游專業知識、旅游產品設計、旅游科研能力。
個人品質是指大學畢業生經過長期培養、熏陶養成的,被雇主認可、看重的具有發展潛力和差異性特點的個性品質總和,是集綜合性、通用性、持久性、適應性為一體的軟性實力的集合。個人品質的內容具體是: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習慣與儀表儀態,具有自信、堅韌的品格,以及樹立較強的現代服務、公關與營銷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