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春
摘 要: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教育要注重教學方法,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全能型人才。
關鍵詞:小學教育;教育方法;應用探究
小學教育對于人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是小學生思維發展以及身心成長的重要推動力。良好的引導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錯誤的引導方式也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小學教育必須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改進教育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條件。
一、現階段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落后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理念已經滲透到教育活動中,但是并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現階段,應試教育仍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這是因為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沒有改變,仍然是通過試卷進行考查,因此,應試教育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教師和學校依然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這對小學生的成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
(二)教育形式單一
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教學形式仍然比較單一,雖然多媒體等先進設備已經普遍進入校園,相關的教育改革標準對課堂教學形式也作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師的個人能力以及教學進度的約束,一些豐富多樣、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應用,因此,教育形式仍然以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為主,非常單一。
(三)教育方法存在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教育的重要原則,小學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和能力,幫助學生打好“三觀”基礎,讓學生有正確認知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學生能夠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中,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創新能力比較弱,這會阻礙以后的發展。并且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高,社會生活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改進小學教育方法的策略
(一)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成績并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小學教育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客觀地評價學生,學校的全體教職人員要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不只關注學生的缺點和問題,也要發現學生的優點以及點滴的進步,采取鼓勵的方式,愉快地教學。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導致其學習主動性并不強,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正確合理地引導,而許多教師對于學習成績不優秀的學生采取不適當的懲罰手段等,這會打擊小學生的信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并且在人格上也會存在缺陷,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否定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卑心理。
小學生渴望得到肯定和贊美,教師的鼓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能夠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校要及時調整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將學生身上除了成績以外的問題都推給家長解決,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引導,除掉一切不利因素,讓學生能夠健康的發展。加強德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生活。
(二)增加教育形式,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閱歷不豐富,因此,很多時候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包括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這不是單靠課堂教學能夠解決的,學校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豐富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體驗,不能逼迫學生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成績上,這是不利于學生思想發展的。
開展多種學習活動或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如舉辦一些知識競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組織義務勞動,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充實與快樂,并養成勤勞的習慣與意識,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為社會服務的意識,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傳遞愛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的感恩意識,并積極付諸行動,為身邊的人以及整個社會作貢獻;開展愛國教育活動,讓學生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并形成危機意義,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為維護國家的和平提供知識基礎,這是義務教育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不是以較高的試卷分數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提高學生的能力,為學生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才是教育的宗旨。
綜上所述,小學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基礎階段,學校要根據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社會發展的形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品德素養,讓學生能夠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黨晶.我國小學教育功能探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6.
[2]熊艷萍.論小學教育方式方法最優化[J].科技資訊,20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