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梅
摘 要: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它已悄然成為教育領域的輔助與認知工具。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信息技術是學生接觸的開始,因此,這兩者的有效融合就顯得至關重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不同年級有不同的特點,他們在認知和感知上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老師在其中必須要起到關鍵作用,讓信息技術的融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階段教學;融合;教師
隨著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領域的全方位、立體化、實質性滲透,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能否有效融合越來越受到矚目。在學生、教師、家長這三個重要角色的共同目睹下,信息技術已越來越深入人心。有人對其有效性會有不同看法,其實,在我們發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之間微妙的關系之后,一切都會變得不同了。
一、融合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一)正確估量學生的學習能力
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不超綱而又能讓知識得到延伸。學習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功虧一簣,因此要做到循序漸進。老師對網上學習的資料要進行篩選,不能生硬地照搬下來,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將所得資料加工、處理,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這樣,學生能很快汲取其中的精髓,學到知識。
(二)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學習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只有學生自己明白其中的真諦,才是真正的學習。有的老師為了將自己的課件在一節課講完,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自己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卻暈頭轉向,失去了興趣,還讓學生課下思考,殊不知課上的思考才是最有效率的,才是能使知識根深蒂固的不二法門。
(三)培養學生的整合意識
許多教師希望學生能把知識學成一個系統,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這很困難。但是可以用每堂課前的知識導圖培養他們的意識,讓他們大概知道自己學習了什么內容。這種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積累到高年級,就讓他們自己簡單地梳理知識,鼓勵他們寫下一些小總結也是必要的。
二、信息技術對教師的要求
(一)教師清楚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目的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方式,教師要清楚這兩者的融合是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學習。包括下面三個方面。第一,對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認識要足夠。信息技術不是教學的一種點綴而已。第二,清楚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之間的作用關系,形成利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整體性觀念。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體性觀念在教師執行的方式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能缺乏這種整體性觀念,不能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的附屬物甚至是多余物。第三,明確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方向。有的老師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工具,要有明確的使用方向,不能被動教學。
(二)教師要投入足夠時間學習信息技術
對于習慣了黑板教學的傳統教師來說,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困難的,尤其對于上了年紀的老教師來說,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是,在大環境下這是教師的必修課,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開始要花費大量時間從熟悉到熟練。但是這道困難遲早要跨過,如果不能掌握這門技術,在教育領域會面臨淘汰。
(三)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要不斷提高
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是影響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融合的一個關鍵因素,有許多老師已經掌握了很大程度的技術技能,但是將兩者真正融合的能力沒有提高。不僅僅要培訓技能,還要升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這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有效融合要注意科學性
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有效融合要注意科學性,既包括知識的科學性,也包括教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無論是什么學科,教學內容必須嚴謹,不管是簡單的定義還是復雜的演算過程,都要避免不科學或模棱兩可的內容,小學生還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很強的判斷能力,在中國的教育方式下,有些學生一直都認為教師說的都是正確的,不會質疑教師,因此教師一定要嚴謹。在小學課程中,我們要學習科學、美術等有趣的課程。面對一些課程中難以解釋的現象,教師可以把它們做成動畫課件,把抽象復雜的事物簡單化,讓學生理解這些晦澀難懂的現象。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大環境下的產物,但是絕不能追求形式,追求表象,這樣的結果最終是嘩眾取寵,不盡如人意,學生學不到知識,教師不會被學生認可,這才是最可悲的。
總之,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為我們的社會生活謀求各種福利的同時,也同樣沖擊著教育領域,人們對其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但是,就教育領域而言,它正在成為不折不扣的革命驅動力。而信息技術與小學階段教學的融合為知識學習的方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學生愿意在學習的未知道路上探索。加之教師的正確引導與教學,信息技術與小學階段教學定能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知識中不斷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