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瑜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效教學是圍繞學生的學習展開的,引導學生從文字性題目中獲取已知條件,通過數學信息和問題之間的有效橋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培養了學生分析題意的思維能力。以小學數學中年級解決問題的思維培養交流模式展開,啟發學生舉一反三、一題多解。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性思維。
關鍵詞:解決問題;思維;分析題意;綜合思維
一、生本交流,看懂圖意
其核心思想是“將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生本交流的一刻,是鼓舞人心的——課堂里映襯著學生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自然本色,一改傳統課堂的枯燥、單一,令課堂煥發生機。在數學信息的提煉中,往往需要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圖形才能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北師大版教材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情境圖,文字表述條理呈現。這時,一定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使學生和文本近距離接觸,為后面的交流做準備。
例如,我在執教《分桃子》和《猴子的煩惱》一課時,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積極思考。讓學生和課本有了一次交流,在這個自學過程中,學生大腦里已建構表象,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這樣就為后面的匯報數學信息做了鋪墊。
二、同桌交流,用圖示意
同桌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形式的一種,指同桌兩名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你說我聽,然后我說你聽,這樣一對一式。這也為那些課堂上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創造了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充分地調動起來,課堂因此也能活起來。比如,在我執教的《節約》一課中,我在同桌兩人相互合作之前,出示溫馨提示,充分應用圖示來理解數量關系,幫助學生形成數形結合的思想。一開始,一部分學生游離課堂之外,但當孩子們在暢談這種方法給我們解題帶來了怎樣的好處時?班里的掌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分享著自己的圖示方法,這也吸引了更多孩子的參與。
三、師生交流,設疑提問
首先,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的例題情境,教材中的例題情境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借助情境設計一些幫助學生復習知識的問題,把復習和學習新知有機結合,我認為這要比單獨的課前復習效果要好。其次,教材的習題設置給學生思維預留了較大空間,不能只滿足于學生會做習題,更應該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利用習題,如探索不同的解題方法、提出新的問題、聯想到其他相關情境等。比如,在我執教的《練習一》中的最后一題,提問:被除數有三個,除數有三個,找商最接近靶心的數字,讓誰不變,讓誰應萬變?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接著學生就質疑:為什么讓被除數從已知變未知呢?學生經過交流質疑后明白了這其實就是驗算的一種方法,求被除數時用乘法,轉換成我們學過的知識。
四、生生交流,拓展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根本路徑,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作為新課改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對人的關注而非對知識的關注。合作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一起學習,而是有機地訓練學生實現“集體為我,我為集體”,互動式地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學習交流過程。通過合作學習,不僅解決了疑難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機會均等的前提下,獲得了參與,增強了自信,提升了理念,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合作、學會合作、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發言的學生由躍躍欲試到爭先恐后,由謹小慎微到理直氣壯,由語不達意到語出驚人。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意識、集體意識,促進了生生間的互補與和諧發展。這樣的合作學習,具有實質性意義。
具體地說,當在某些地方意見發生分歧或多方面解決問題時,就適時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使學生在充分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討論時間,形成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間的綜合聯系,小學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個知識點分年級、分冊逐層講解、步步深入,這就必須涉及知識之間的拓展和延伸。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還不強,特別是對能夠用多種辦法解決的問題,他們往往習慣于用自己常用的方式。生生交流,其實就是通過碰撞交流,獲取多種方法的有效途徑,共同提升,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總之,解決問題的教學是小學中年級階段數學教學的重點課型。雖然文字描述較多,不易理解,只要能把已知信息和問題之間的橋梁找出來的,那么就成功了一半。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在對其施教的實際過程中,從課堂實踐入手,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逐步積累直觀形象思維經驗,促使學生漸漸地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題意的能力也將是我未來數學教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余劍.小學數學教學之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
[2]秦德生,孔凡哲.關于思維培養的思考[J].小學數學教學參考,200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