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瑾
摘 要: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無比豐富的文化資源。小學教育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將傳統文化根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情懷、愛國思想,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如何將傳統文化根植于語文教學中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何要滲透傳統文化
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點是含義豐富、指導意義巨大,因此,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基礎語文建設中來對學生的德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小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去。比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要結合歷史上柳宗元的真實經歷來教學,將柳宗元在官場如何潔身自好,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表現出來,以及在困境中仍然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
二、如何將傳統文化根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
1.注重傳統文化教學氛圍的營造
教學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小學生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容易受外界的影響。為了營造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可以在教室墻上張貼名人名言,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將黑板報充分利用起來,舉辦一場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板報設計大賽,內容和插畫都由學生分小組負責。學生在設計板報的過程中會涉獵到許多傳統篇章典籍,對語文學習的擴展學習十分有利。同時,結合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影音資料和圖片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更直觀形象地理解古代文化,避免學生理解不了而產生抵觸情緒。
2.將具體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
語文教材是有限的,但是思維擴展卻是無限的。教師如何教、怎么教成為重要話題。如何將課本中有限的篇章幻化成無限的想象力是考驗授課老師教課能力的重要指標。小學課本所選入的詩詞、歷史人物描寫以及其他課文都有簡單易懂的特點,這都符合小學生的文化水平,便于學生理解并背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入選語文課本的篇章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不僅簡單易懂、朗朗上口,還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思想。甚至可以說,課本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一個小小的縮影。比如,學習《孔子拜師》的時候,除了必備的生字、生詞和文言教學之外,要重點講授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禮儀文化,讓學生體會到禮儀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學習基本社交禮儀、長輩稱謂等,進而擴展學生對尊師重教的名言警句的背誦。
3.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國家對我國的傳統節日越來越重視,假期改革也將我國的清明、端午等許多傳統節日納入其中,其根本目的就是讓人們對傳統節日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小學生嚴格來說仍然處于啟蒙階段,有時書面語言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好理解,反而對傳統節日比較熟悉,教師可以從傳統節日入手,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程度。如組織學生在課堂中分小組討論自己最喜愛的節日,為什么喜愛這個節日以及在節日會安排什么活動等。有些學生會說喜歡清明節出門踏青,喜歡中秋賞月,喜歡重陽登高等,也有學生喜歡春節的喜慶氣氛。以春節為例,教師可以就春節引入春聯、中國結、燈謎等春節活動。寒假可以布置作業,將自己喜愛的春聯抄寫下來,開學后將自己喜愛的春聯與大家分享。還可以假期收集民間故事、民俗活動、傳統游戲等,使學生深深融入傳統文化中。課本中也有許多關于傳統節日的篇章,如李白的《月下獨酌》,就是中秋節民俗的表現。可以就詩詞將學生思路引申開來,分小組討論中秋節自己最喜歡的活動等。這種化繁入簡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理解傳統文化時不會出現抵觸情緒,是非常適合小學生的,否則厚重的傳統文化就學生的理解水平是很難理解的,更遑論從中學到道理了。
4.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除了學校之外,家庭和社會同樣是孩子學習的舞臺。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設計和安排好學生的課外學習,推薦好的電視節目和閱讀任務。如今電視節目異彩紛呈,之前有中華好詩詞、中國好家風、最強大腦等,到如今的朗讀者等都十分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拓展知識面。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或假期完整地讀完一本名著,如《唐詩三百首》,或者更高層次的《繁星·春水》等。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文化滲透,需要語文教師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結合具體教學現狀,以學生發展特點為基礎,將傳統文化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傳統文化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錢雪蘭.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4):19-21.
[2]杜婭.淺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新課程學習,2009(12):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