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北+劉艷
摘 要:在核心素養“橫行”的當下,小學德育教學目標的設定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在學生德育素養培養過程當中,焦點要義是“德”這個魂,怎樣教育和指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必須在掌握當代學生特色、深刻總結已有成功實踐的基礎上加以分層次、分階段的培養引導。
關鍵詞:德育素養;核心素養;德育目標
小學德育應當以培育小學生的基礎性品格為主要目的。所謂基礎性品格便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品質。而德育目標正是要塑造學生具備優良品質所作出的規劃和目的。
以往我們的德育目標要培養的各種素質都是分散、沒有內在聯系的,比如:在學生畢業前夕,我們會強調誠信品質;在參加運動會等一系列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活動中,我們則會適時培養集體主義精神……而在核心素養這個層面上去做德育工作,思路就會更加清晰。我們會發現,上述各項活動著力培養的這些道德品質,如愛心、誠信、集體主義精神等,它們都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即社會責任感。小學德育目標從最初的貼近政府、貼近社會,向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和時代發展方向轉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學校德育需要把握時代特征,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現在學校德育狀態令人堪憂,如對網絡成癮、手機癖等現象習以為常,學生“難管難教”和“不敢管不敢教”成為教師的口頭禪,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等等。在某些學校,常常可見學生隨地吐痰、吐瓜子、吃零食扔塑料袋等不文明現象。
德育工作為何會陷入困境,原因有許多,德育方針的設定是其中之一。如果小學德育方針設定得合適,就會對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產生極強的內驅力。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不是尋常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首要強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的方向。因此,小學德育目標體系應是由全學年總目標和學段各項分目標構成,應該是“知、行、情、思、信”的全面發展。
當代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結構要素(知、行、情、思、信)發展水平和內部關系呈不平衡狀態。就小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結構的總體發展水平而言,學生的“情”(情感傾向)優于“知”(認知水平),“知”優于“行”(行為選擇),“行”優于“思”(思辯能力),“思”優于“信”(價值觀取向)。
各學段學生呈現不同的心理成長特點,按照不同學段設置不同的目標。低、中學段學生更關注個人能力,高學段學生更看重個人魅力、人際關系和個人品德。低學段學生限于認知水平和思辨能力,所感知到的人際和諧感更強,所以在行為選擇上更傾向于尋求社會支持,并會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伴,表現出更強的“信賴”。年齡越小,學生越容易感知周圍的環境誠信,更傾向于遵守現有的規章制度。中、高學段學生則因為認知水平有所提升,所感知到的人和事有所不同,加上思辨能力有所提升,所以在團隊合作中往往選擇以個人決定替代團隊決策。
在“情、知、行、思、信”的引導下,小學生通過六個學年的品德學習與養成過程,需要養成團結、助人、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尊師、孝敬、勤奮、節約等十二個方面的良好品質行為。
團結:是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精神。
助人:幫助別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誠實:真實表達主體所具有信息的行動(指好的一方面),也便是行為忠于良善的心。
守信:保持誠信;遵守信約。
遵紀:遵守紀律,是每一個學生的義務。
守法:遵守法律,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文明: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良好的語言、行為。
禮貌:人與人之間協調相處的意念和行為,是言行舉止對他人尊重與友愛的表現。
尊師:尊重師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孝敬:孝順父母,尊敬親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勤奮:認認真真,竭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學習、工作。
節約:節省,儉約。重在不鋪張,不奢侈。
小學德育進程是一個促進兒童知、情、思、行、信互動發展的歷程;是一個促使兒童品德構造不停建構完善的進程;是一個多因素互動、反復且持久的逐步提高的進程;同時也是一個兒童自我教育本領逐步提高的進程。
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穩定性,需要屢次反復實踐。這就決定了德育進程必定是一個崎嶇反復、持久的教育進程。其次,從客觀情況因素看,社會、家庭、學校影響的廣泛性和多層次性,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矛盾斗爭此起彼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要求都會不斷提高,都決定著德育過程是個持久、反復的歷程。
總之,因為德育過程的社會性、客觀性和復雜性,以及青少年學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點,決定了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成長不可能一馬平川,有時還會出現反復。因此德育過程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進行,要“抓反復”“反復抓”。
參考文獻:
[1]陳黎明.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工作要突出“六化”[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1).
[2]涂曉艷,馮文全.德育的使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