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
太行硯農
王金平
李華棟是位畫家,對太行山情有獨鐘。愛人卻喜歡中醫,太行腹地寺溝村,居住著一位有名的老中醫,愛人每月都去看望他。每次,李華棟都欣然前往。
這年春天的一個早晨,邢臺市區的空氣好像濃稠的牛奶,把大街和高樓都浸潤其中,霧霾遮蔽下的世界有些撲朔迷離,還像打翻了一瓶白色墨水,溢散在空氣中。
車過會寧就進入了丘陵地區,通向皇寺的那條道路寬闊而平整。這里陽光普照,路邊大片大片的桃樹上,開滿了繽紛的花朵,芬芳搖曳在醉人的春光里。到皇寺就到了半山區,道路蜿蜒曲折。再走十多公里,車向北駛去。
李華棟扭頭西望,有座古老的門樓豎立在眼前。門樓是天青石所建,大概歷經了幾百年風雨滄桑,帶著濃厚的歷史韻味,顯得古樸而榮耀。車一閃而過,那就是田莊。
到了深山區,汽車穿過河畔,上坡,轉彎,再上坡。大山們漸露出消瘦的容顏,點點新綠,慢慢從山下開始往山上蔓延,擺出一種堅韌和不屈不撓的姿態。
李華棟猛然想起賈又福那幅畫作——《太行豐碑》。整體塑造的山石,絕壁輪廓嚴整,堅實而氣勢磅礴。1984年,16歲的李華棟,與畫友同道閆士杰、孫冀林、楊素群,一塊跑到北京中國美術館,參觀第六屆全國美展。賈又福與他父親李智綱是好朋友,父親托他給賈老師送桑皮紙。在賈又福家的墻上,李華棟還看到那幅名作《牧歸圖》。

《坡子村》 李華棟/作

《石門》 李華棟/作
賈又福師從開一代宗風的李可染,他把太行山作為創作基地,賦予崇高而壯美的山水形象。這次李華棟從畫作中,看到了熟悉而陌生的太行山特有的氣度、風姿和性情。
李華棟想起小時候,常背著書包到地區文聯父親的畫室,他寫完作業,就站在一邊看父親畫太行山水。參加工作以后,李華棟曾研究水墨和潑墨,帶著反傳統傾向,總想標新立異,受到了父親的批評。賈又福也畫潑墨,但他尊重傳統、研究和深入發揚傳統,對民族遺產情有獨鐘,在賈又福眼里和心中,太行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宇宙、民族和自身的精神載體,在升華太行山大自然中,升華著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產生了新的美學品格。父親的教誨,他牢記于心,從此他又沉淀到傳統中去。
老中醫是個孤寡老人,行醫幾十年,常到山中挖些中草藥為人治病。
愛人與老中醫探討虛脈和實脈的不同。李華棟由此聯想到山象和氣象。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是山,視角不同,形象感受也不同。是啊!中國山水畫以重巒疊嶂的高遠意象最為獨特,大山主峰構成主體形象。畫山把握龍脈,就像畫人把握鼻梁,就像中醫脈診的脈象。
李華棟和愛人下午才下山。到田家莊村東,李華棟把車停下,和愛人沿著蜿蜒的小路,穿過古樸、滄桑的門樓朝村里走去。極目遠眺,群山起伏,連綿不絕,莽莽蒼蒼。
古意盎然,青石紅石筑屋,綠樹環繞,石板鋪就的小巷寧靜幽遠。村里村外,漫山遍野,到處是盛開的杏花、桃花,花香四外飄逸。那座門樓坐北朝南,門樓上保留著各種花鳥造型的石雕,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熱鬧。現在,它雖然有些斑駁,但仍顯現出富麗、典雅、挺拔和莊重。
門樓的厚重,讓李華棟情不自禁,這里走走,那里看看,他用相機拍下了十多張照片。他萌生了畫一張表現這古樸滄桑門樓的畫作的想法。
穿過一條南北幽靜的小巷是村里的文化廣場。廣場新安裝了很多健身器材,這些新安裝的健身器材和古樸的村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新、一舊,一古樸、一現代。給這古樸的村莊增添了一種新鮮的活力。
從田家莊回家后,李華棟開始構思畫作。門樓、文化廣場、村頭、古村落,怎樣去表現?賦予什么樣的內涵?那天,李華棟動筆了,傾斜的樹木,茂盛的枝葉,高高的古樸的門樓,越來越寬闊的道路,現代化的健身器材,村頭矮墻垛、高墻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李華棟開始用積墨,去表現太行小山村的樸質和文明情懷,體現蒼茫和厚重現代與古樸,更要呈現抒情和恬淡。抅、擦、皴、染,再加濃淡干濕一層層,又淡墨混之,線條闊卓而凝重,將大量積墨融入畫面,筆與筆之間留出間隙,積干濕并用,愈積愈厚,層層積染,含蓄渾厚,生動有趣,有出有入,有聚有散,有實有虛。體育器材用深藍色表現,每件器材的頂部和座椅,用黃色渲染,以淺絳色和淡藍色為主,讓畫面帶著一種透氣、飄逸的感覺,村頭視線清晰,濃黑透亮,渾然一體。

《出門見喜》 李華棟/作
門樓下的門洞,象征著一種穿越,從自然而古老的門洞里走出來,走向現代,走向文明,這是一種飛躍。
李華棟給這張畫作取名叫《出門見喜》,他將它放在QQ里,得到無數好友的贊譽。
李華棟QQ網名叫太行硯農,寓意自己就像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在筆墨紙硯這塊硯田里,早出晚歸,汗流浹背,勤勞耕作。
李華棟簡介:
李華棟,1968年12月生于河北威縣。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1999年深造于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課程班。現為河北畫院國畫院研究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邢臺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邢臺市群眾藝術館美術部主任,國家二級美術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