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云 ,張詠梅 *,曾芬蓮 ,原凌燕 ,宋凌霞 ,焦娜娜
(1.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2.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3)
護理專業學生課間見習教學規范化運行管理機制的研究
陳凌云1,張詠梅1*,曾芬蓮1,原凌燕1,宋凌霞2,焦娜娜1
(1.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2.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3)
目的 建立護理專業學生課間見習教學運行與管理機制,規范臨床見習管理,提高見習教學質量。方法 明確見習教學各階段任務和規定,制定見習運行實施流程,執行帶教師資準入與培養制度,實施見習教學改革,開展質量監控與教學評價。結果 完善并優化了見習教學運行管理機制。結論 見習教學的規范化運行與管理有利于促進教學管理效能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護理專業學生;課間見習;運行管理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臨床見習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系統銜接和整體化的過程[1,2],學生可通過體驗臨床、接觸病人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所學理論知識,縮短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的時間,培養臨床思維方法和理實融合能力。因此,見習教學環節在護理教育中不可或缺,其運行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為此,我們在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時設置了臨床課間見習,經過多年實踐,促進了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對見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入、見習后期自律性不強、有違紀現象、帶教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等[3]。作為教學管理部門,需要從教學運行與質量把控角度著手,確保見習教學各環節的順利進行及質量。基于此目的,我們以進一步規范臨床見習管理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見習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對原有見習教學運行與管理機制進行了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學校教務處下達見習教學任務,提出見習教學時間及進度要求,教研室據此安排每門課程具體的見習教學實施計劃,學院對計劃進行審查,通過后下發至臨床各護理教學單元,各教學單元教學組長及帶教教師制訂具體的見習帶教方案,完成見習教學任務。
按照“見習前—見習中—見習后”3個階段明確教研室、帶教教師、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并按要求執行(見圖1)。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要求,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理實融合能力為目的,結合護理專業崗位勝任能力要求及各專業實踐課程特點,積極開展PBL+EBN教學、三明治教學、小組問題式討論學習、實景體驗等見習教學,將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平臺、醫學視頻等應用于見習帶教,打破了單一的“教師床旁講、學生集體看”教學形式,豐富了臨床見習教學方法與手段。
4.1.1 遴選及培養 將臨床護理教師見習教學試講納入教研室師資培養工作,每學期組織教學專家對試講教師教學能力進行測評,測評合格者具有初步見習帶教資格。具有資格的教師通過參加學習性聽課、教學能力培訓、外出進修學習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學水平及技巧,經教研室評估具備帶教能力后,承擔臨床見習教學任務。
4.1.2 規范化培訓 教研室對新承擔見習教學任務或承擔新見習教學內容的教師進行見習教學相關要求、標準等的培訓與指導,并集中進行教學方法(手段)培訓,確保見習教學的規范性、同質性。
4.1.3 課前準備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制訂見習帶教計劃,選擇臨床病例,書寫見習教案,制作教學課件,做好見習帶教所需的病房資源準備及溝通協調等工作[4]。

圖1 臨床見習教學運行流程
4.2.1 日常管理 見習期間對學生實行“學校—學院—教研室—臨床教學單元”4級管理(見圖2),著重學生儀表、紀律(如遲到、早退、病事假等)、專業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管理,發現違規學生及時處理,減少學生曠課、遲到等違紀現象,確保學生圓滿完成臨床見習任務。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學生在團體中的組織管理作用,選拔見習小組組長并制訂職責、權利和義務,激發小組長管理動力。
4.2.2 強化培訓 開始臨床見習前一周,教研室組織學生進行見習要求、見習管理規定、見習注意事項、護理服務態度等的學習,要求學生在臨床見習過程中認真學習、遵規守紀,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也向病人及其家屬展現出良好的職業形象。培訓各見習小組組長,就其在見習前、見習中、見習后的職責加以強調。

圖2 臨床見習教學管理組織結構
4.3.1 管理制度與標準 為加強臨床見習教學管理,規范見習學生行為,教研室根據教學運行要求、見習目的和臨床工作的特殊性,分別從臨床教學單元、教師、學生(含見習小組組長)3個層面制訂了臨床見習教學管理制度與職責。
4.3.2 實行把關制 教研室對教師制訂的見習帶教計劃、選擇的臨床病例、書寫的見習教案、制作的教學課件等進行審查。
4.3.3 教學督察 為有效保障臨床見習教學質量,采用教育專家、臨床教學管理組、教研室“三位一體”的督導體系,對見習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并針對督察發現的問題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案,結合PDCA質量控制循環理論對見習教學進行改進[5]。
建立并修訂臨床見習教學考核標準(教師用)、臨床見習實踐報告及個案報告評分標準、循證實踐學習反思匯報等客觀評價指標,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定。同時,利用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學生用)對教師授課效果進行評價,并通過QQ平臺、電話、師生座談會等收集學生意見及建議,不斷提高見習教學管理質量。
通過對課間臨床見習教學運行與管理機制的完善和優化,進一步規范了見習教學各環節、帶教師資準入與培養、質量監控與教學評價等,促進了見習教學管理效能及質量的提高。尤其是在不同專業實踐課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判性思維以及運用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解決臨床護理問題能力[6,7]。
[1]李麗華,黃雙麗,戴英波.高校護理專業臨床見習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6):6-7.
[2]張曉靜,李靜.CBL教學法在婦產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3(2):72-73.
[3]陳曉中.在校護生見習期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4,12(30):2873-2875.
[4]李曉曦.探討提高護理本科生臨床見習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9):209.
[5]葉巧玲.臨床見習各環節中 PDCA 循環的運用[J].醫學信息,2013(26):596.
[6]張詠梅,曾芬蓮,陳凌云,等.以問題為中心的循證實踐教學對學生專業能力影響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93-95.
[7]王琪,毛榮,劉晨.見習環節管理對臨床見習教學質量影響的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18-20.
G424.4
B
1671-1246(2017)21-0085-02
注:本文系遵義醫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計劃項目(XJJG2015-02-16)
(*通訊作者: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