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459000)劉軍明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微結構破壞為特點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病,好發生于絕經后的婦女人群[1]。主要臨床表現為:①腰背疼痛;②脆性骨折;③呼吸功能下降。本文對我院收治的60例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采用不同方案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的平均年齡為(53.36±0.25)歲,平均體重為(63.98±14.25)kg,平均絕經時間為(11.99±0.41)年。對照組的平均年齡為(54.02±0.35)歲,平均體重為(64.11±13.91)kg,平均絕經時間為(12.00±0.47)年。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藥物治療方法,使用維生素D(國藥準字H20113033,青島雙鯨藥業有限公司)+碳酸鈣D3片(國藥準字H10950029,惠氏制藥有限公司)。維生素D:1d 5μg;碳酸鈣D3片:一次1片,一日1~2次。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注射用唑來膦酸(江蘇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298)治療方法,將5mg的唑來膦酸加入到100ml的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30min。
1.3 觀察指標 VAS(總分為10分):①無痛為0分;②輕微疼痛為小于3分;③疼痛影響睡眠為4~6分、④疼痛顯著且影響患者生活水平為7~10分。生活質量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反之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骨密度變化情況、骨鈣素變化情況、VAS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骨密度變化情況、骨鈣素變化情況、VAS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骨密度變化情況、骨鈣素變化情況、VAS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在骨密度變化情況、骨鈣素變化情況、VAS比較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為(97.58±1.18)分,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3.32±2.95)分,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顯著減少,骨微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導致骨脆性增加,使得容易發生骨折。目前唑來膦酸藥物是臨床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抗骨吸收藥物[2]。根據國家規定的標準不難看出,唑來膦酸作為骨質疏松的首選藥物是因為它能迅速降低骨重建標志物,顯著提高骨密度。本文研究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骨密度變化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骨密度變化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因此采用唑來膦酸藥物能夠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含量,并有效改善患者體內的破骨細胞活性,從而有效抑制骨吸收狀況。臨床上除了使用唑來膦酸藥物之外,還需要同時使用維生素D和碳酸鈣D3片等以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唑來膦酸治療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效果比較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