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本報特約記者 盧戈
7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韓國的首站就是駐韓美軍基地,對朝鮮施壓的意圖十分明顯。與此同時,近來在美歐發生的恐怖襲擊此起彼伏。這些令原本不景氣的救生避難設施的銷售出現逆轉,一些美國人和日本人甚至不惜重金搶購民用核掩體。
彭博社報道稱,今年七八月,朝鮮密集試射導彈,美國民用核掩體的銷售同比增長200%。位于得克薩斯州的核掩體制造商RisingSShelters的負責人克萊德·史葛表示,8月前兩周,自己公司的核掩體銷量猛增。通常每周他們只能賣出2個掩體,但是8月份第二周就賣出8個。這家公司所銷售的都是鋼制的頂級核掩體,配有雙層床、廁所、淋浴、空氣過濾系統和熱水器,每個掩體的價格是12.8萬美元。史葛強調,自從去年11月份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自己公司訂單的增長驚人,大約增長700%,而朝鮮的因素是促使公司銷售增加的重要原因。
美國加州的幾家民用核掩體生產商的銷售也達到高峰。位于洛杉磯的AtlasSur?vivalShelters公司負責人羅恩·哈伯德表示,2011年公司的訂單只有10個,截至今年9月,公司訂單已經達到1000個。客戶甚至來自日本等國家,價格從1萬美元到10萬美元不等。
美國民用核掩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擔憂核戰爭的爆發,美國當局成立民防管理局,開始推動民用核掩體產業,核掩體也一度成為居民“安居樂業”的保障。
除了擔心戰爭的威脅,發生在歐美越來越多的恐怖襲擊,也讓民用掩體行業蓬勃發展。從去年1月開始,美國FOX5電視臺就以救生銷售熱潮為題,報道美國民用掩體產業興起的情況。報道認為,當時發生的一些恐怖襲擊事件,讓更多的美國人考慮采取極端的方式保護自己,讓掩體行業生意很紅火。
羅恩表示,自己公司的產品是基于對核武器以及化學武器攻擊的生命保護。但每次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后,公司就會接到民眾訂購掩體的電話。他特別強調,槍支銷售在上升,民眾防范的準備也在提升,“這種情況是一個新的商業機會”。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0%的美國人發現儲存用品的設施和建造一個避難所,是比退休計劃更好的投資。
除了美國,民用核掩體行業在日本也迎來“第二春”。彭博社稱,日本今年重新開始流行興建核掩體。作為世界上唯一被核彈攻擊過的國家,日本人對于核爆的恐懼尤為突出。在冷戰核威懾下,戰后日本很多民用建筑都專門挖掘地下核掩體。冷戰結束后1994年的東京地鐵沙林事件,讓一度感到絕對安全的日本人重新陷入不安,民間有條件的人士開始購買或自己建掩體。同時,日本還從美國和以色列進口掩體。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稱,一些日本私營企業很早就開始從事地下核掩體生意,比如1962年開始經營該業務的日本神戶織部精機制造所。該公司建造的地下核掩體具有高密封性,掩體內還安裝了用于隔絕輻射和有毒氣體的瑞士產空調系統和空氣凈化設備,僅一臺空氣凈化設備總價就達到70萬日元(約合4萬元人民幣)至160萬日元。隨著日本人日益擔憂朝鮮導彈威脅,該公司核掩體銷售今年大幅提升。為展示其產品“性能”,該公司老板專門建設一套“樣板間”,據說可以承受1945年廣島原子彈的直接轟擊。目前,一間可供3—5人使用的地下核掩體售價在1800萬到2500萬日元之間。▲
環球時報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