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君
《西游·降魔篇》中,驅魔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天殘腳靠那雙巨大無比的腳,空虛公子用的是空虛劍法,段小姐憑借的是祖傳的手環,唯獨唐三藏的法器卻是一本兒歌三百首。
一開始,這本兒歌集根本毫無用處。但最后卻變成了大日如來真經,唐三藏憑著它練成了如來神掌,收復了妖王孫悟空。
后來開始取經?!段饔巍し分?,每當孫悟空不聽命令,妖性蠢蠢欲動時,唐三藏都會吟唱那首兒歌,“孩子,孩子,為何你這么壞……”孫悟空便隨即舞蹈,妖性就暫時被壓制住了。
為啥一本兒歌能降妖除魔?電影里,玄奘的師傅說,因為它可以喚醒人心中的真善美,從而除去心中的魔性。它其實有無窮的力量。
電影里,兒歌可以降妖除魔。歷史上,兒歌甚至可以斷人生死,預言未來。
自帶預言屬性的童謠
兒歌,書面稱呼是童謠。謠的本意是沒有配樂、清嗓唱的歌。
童謠一般都比較簡短,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度龂萘x》中就有許多這樣的童謠。
原書第三回,何進想要除掉宦官,卻不料反被宦官所殺。袁紹一怒之下率兵闖入皇宮,見宦官就殺。張讓等十常侍只得帶著少帝和陳留王,慌忙從后門逃出皇宮。
經過一番折騰,流落在外的少帝和陳留王才被大臣們尋到,簇擁著回宮。這時書里寫道:先是洛陽小兒謠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這句童謠的意思是,皇帝不像皇帝,藩王不像藩王,千軍萬馬逃亡北邙山。正是剛剛才發生的事情,居然被之前的童謠給說中了。
但想必大家都發現了,這首童謠跟我們印象中的兒歌并不一樣。諸如“小白兔白又白”這類的歌謠,才是我們所熟知的兒歌。它們歌詞簡單通俗,節奏歡快,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而上面所寫的,與其說是童謠,不如說是預言才對。
這些童謠僅僅是小說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嗎?
其實并不是,它們大都是記錄在史書中的,是真實存在的,并不是小說家自己編撰的。
而且,不僅僅是后漢三國時期,很多朝代都有類似的童謠。比如隋末時,有首著名的童謠:“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里。勿浪語,誰道許?”
童謠就是天意
傳統中國是個中央集權國家,但同時它又非常重視民意。
因為民意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對統治者的滿意與否,這是世俗的,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它又代表著天意,這是神圣的。
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上天通過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來觀察皇帝的統治,無論滿意或不滿意,都會通過老百姓來傳遞。怎么傳遞呢?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民謠。
民謠代表天意,除了儒家理論這樣說外,還因為民謠通常很難找出到底是哪一個人所作的,這自然就會產生神秘感。既然找不到具體的人,就很可能是上天所作的。
因為民謠的重要性,東漢政府特地設置了采風官,專門采集民謠民諺,并以它來考核官員。朝廷會按照民謠所反映的民意,來懲罰或者升遷相應的官員。
而在民謠中,童謠更是其中特殊的一類。
我們如果說一個人單純,常說他有一顆小孩子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因為兒童心思單純,說話做事沒有特別的、功利性的目的。所以在古人的觀念里,兒童更貼近自然,也就是離“天”更近。
兒童的某種無心之言,無意唱出的某種歌謠,就很有可能夾帶著私貨——上天的意志。
民謠表達民意,民意又體現著天意。
而以兒童為載體的民謠,就更進一步地表達著天意。所以童謠天然適合于讖緯,價值無窮。而且,童謠還能保護制作者的安全,可謂一舉兩得。
童謠更利于傳播
現代社會要想快速傳播一條信息,很多人會想到微信,只要內容獨特,或者就是有錢,十萬加是分分鐘的事。
但是古代沒有這樣發達的網絡媒體,加上活字印刷術是在宋代才發明的,而在這之前,一般人家里更是連書也買不起。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一條讖緯快速地傳播開來呢?別無選擇,只能靠人了。相比成人,兒童是最佳的選擇。
兒童心思單純,好游戲,喜歡新鮮事物。只要讖緯的內容有節奏,朗朗上口,兒童就可以把它當作一種游戲,忘情地投入其中。
而且,兒童彼此間傳播還很快,“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布;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
相比一般的成人民謠,童謠傳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因為可以代表天意,又有很好的傳播能力,還可免于刑罰,童謠便成了讖緯的一種良好載體。
隨著時間推移,作為讖緯的童謠更進一步被理論化了。
至少在晉朝,就已經出現了童謠熒惑論。
熒惑星就是火星,因為火星外表是金紅色,亮度又有深有淺,熒熒似火。而且,火星常常亂跑,找不到一定的規律,令人迷惑,所以便稱為熒惑。
《晉書·天文志》里記載,天上的五星有時會降下凡間。歲星變成朝廷上的大官,熒惑變成兒童,唱歌玩耍,填星變為老人婦女,太白星變為精壯男子,在山林之中出沒,辰星變為女子。
自晉以后,關于“熒惑”的說法更是源源不斷,唐代的潘炎甚至作了一首《童謠賦》,“熒惑之星兮列天文,降為童謠兮告圣君”。由此可見童謠熒惑說在當時的流行。
于是,本該是最天真無邪的兒童,在政治面前,也是無處可遁。
(摘自“歷史大講堂”,本刊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