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洋
[摘要]新世紀以來中國校園歌曲的發展,需要提升理論研究的水平、創新實踐的力度。梳理校園歌曲的發展歷程,明確傳統意義校園歌曲與當代意義校園歌曲的文化背景與風格特征,將有助于在理論研究方面的聚焦深入;厘清校園歌曲的創作格局,從創作角度剖析校園創作歌曲、原創歌曲與校園流行歌曲創作手法、藝術功能,亦將進一步提升新時期校園歌曲的創作水平。
[關鍵詞]新世紀 校園歌曲 創作格局 題材
新世紀以來,隨著校園與社會間的距離逐漸拉近,在開放文化與多元審美浪潮的影響下,校園歌曲也可謂是五花八門。通過對新世紀以來創作、發表、傳唱度較高的校園歌曲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從創作主體的角度,結合傳統校園歌曲的題材內容、體裁形式以及歌曲類別,我們可以對新世紀以來中國校園歌曲的創作格局進行以下的基本歸納。
一、校園創作歌曲
這一類校園歌曲主要涵括新世紀以來,以專業領域的教師或社會人士為主的創作人員,以校園文化、學生學習、生活等為主要題材內容創作的歌曲,一般通過專業期刊或征歌活動等形式發表推廣。作品內容與校園、學生聯系比較緊密,體裁形式比較廣泛,具有積極的教育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作品體裁形式與表現方式較為豐富,體現一定的專業性與藝術性。從國內一些專業期刊如《校園歌聲》、《歌曲》、《音樂天地》、《兒童音樂》、《北方音樂》等近年來刊登的校園歌曲作品來看,大多數校園創作歌曲主要面向中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在輕快活潑的基調中突出歌曲的教育引導功能。
然而,從現實層面學生接受、傳唱角度來看,這一類歌曲經常陷入“有歌無聲”的局面。一方面,這是由于許多作品本身藝術形式上的“曲高和寡”,如合唱聲部過于復雜、作品篇幅過長、旋律音域過寬等片面強調專業性的做法,往往不利于廣大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和傳唱。另一方面,一些作品內容太過于教條式,缺少深入真切的情感交流與校園生活體驗,與學生產生心理距離而不易于接受。再者,確實有一些優秀的校園創作歌曲作品,因為缺少必要的推廣手段與宣傳媒介而淹沒在信息時代、媒體時代的浪潮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興的大、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等也都熱衷于通過創作有一定專業水平的校歌,來宣傳學校的辦學特色與精神理念,以提高知名度。這種“量身定做”的歌曲作品以及針對各類活動專業創作的“活動主題歌曲”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表現力,歌曲內容常常將地域文化、時代特色、辦學思想以及學校精神等諸多元素融合起來,支撐一個鮮明的主題;體裁形式多以“抒情歌曲”、“頌歌”與“隊列歌曲”為主。由于“校歌”的特殊地位,需要用以展示學校的“官方”形象,所以相關管理者與創作人員在創作、錄音、推廣等環節都會有較大力度的支持,傳唱與傳播的效果也相對較好。
二、學生原刨歌曲
這一類校園歌曲主要涵括新世紀以來在校學生的原創歌曲作品,是最具代表性和實質意義的校園歌曲。由于參與面較廣泛,所以此類歌曲創作方式與手法非常多元,在風格上易受傳統校園民謠和社會流行音樂的影響,藝術水平參差不齊。盡管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專業設備和渠道,校園原創作品的傳播常被局限在像“草坪音樂”這樣的小范圍內,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電腦與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提升了原創作品的制作、傳播效率。如今,廣大學生們的原創歌曲不但可以通過公開展演、比賽等形式推廣,還可以通過專業或業余錄制、發行的單曲或專輯的形式,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近年來,一批高校原創歌曲通過網絡等渠道傳播開來,得到了專業人士與在校學生的肯定和好評。其中既有《丁香花》、《玻璃杯》、《大學生自習室》等通過網絡走紅的原創單曲,也有一些通過專業人士包裝打造的、以高校名義面向全社會發行的原創音樂專輯。如南京大學的《秋影》(2004年)與《南園北路》(2009年);武漢大學的《珞櫻》(2004年)與《珞櫻2》(2012年);中山大學的《讓夢飛翔》(2009年);西安交通大學的《思源新聲》(2014年)等。這些專輯中收錄的歌曲,不但在藝術質量和制作水平上更加專業化,而且在演唱和編曲方面融入了很多時尚的音樂元素,有的還結合配樂朗誦、MV、微電影等藝術形式,使得新世紀以來校園歌曲的表現形式更為多元豐富。但是從創作內容與藝術風格來看,近年來的學生原創作品有不少都是表現傷感基調與“小我”情懷,缺少“正能量”,在筆者所整理的幾部新世紀以來“校園歌曲專輯”以及“高校原創音樂專輯”中,許多原創作品不是“兒女情長”就是“懷舊悲傷”,缺少校園音樂應有的人文思想與青春朝氣。知識和學問越來越大,思想和心胸越來越小,這種現象不得不令我們有一些反思。回顧二十世紀的校園歌曲作品,《畢業歌》、《龍的傳人》、《我的中國心》、《爸爸的草鞋》、《幸福在哪里》、《讓世界充滿愛》、《明天會更好》、《二十年后再相會》等大批的優秀作品中,都充滿了年輕人對國家、民族、時代、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展現出寬廣的心胸和情懷以及青少年學生應有的朝氣與陽光。創作這些“大題材”的作品,并不是專業技巧的問題,而是藝術情懷和藝術眼界的問題,對于廣大熱愛音樂與原創歌曲的在校學生來說,具備這種情懷和眼界,無論是在創作層面還是欣賞層面都是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學生原創歌曲的推進也必須與校園文學、尤其是校園詩歌的創作緊密聯系起來,深入體驗校園生活,調動學生參與創作的積極性,扭轉校園歌曲發展以“外部介入”為主的被動局面,營造積極、活躍的校園文化生態環境。從長遠來看,只有這樣的“原創路線”,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動校園歌曲的發展。
三、校園流行歌曲
此處歸納之校園流行歌曲,泛指近年來在高校中受青年學生歡迎、傳唱度較高,具有一定藝術價值和積極審美取向的流行歌曲、影視歌曲、創作歌曲、外文歌曲、網絡歌曲等。此類歌曲雖然并非針對校園或學生群體創作,但審美取向與藝術風格貼近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情感與生活,常在校園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也應將其視為校園歌曲的一部分。盡管新世紀以來“校園民謠”光景慘淡,但流行樂壇中的“校園情結”卻從未中斷。高曉松、葉蓓、樸樹、羽泉、水木年華等內地音樂人的大部分歌曲作品仍可視為流行樂壇中校園民謠的延續。新世紀以來的校園流行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當屬臺灣音樂人周杰倫。自2001年首張專輯發行至今,他的歌曲在全國范圍內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可謂是空前的,新穎的曲風、個性化的演唱、偶像氣質、加上完美搭檔方文山韻味十足的歌詞,成就了這位歌壇巨星。同時,作為在學生時代就組建而成的臺灣流行樂團“五月天”和“蘇打綠”,作品與演唱在彰顯時尚、個性的同時,更貼近青少年學生的審美情趣,近年來在學生中間也頗具影響力。此外,一些在社會上名噪一時的流行歌曲有許多也在校園中廣為傳唱:其中既有像《2002年的第一場雪》《兩只蝴蝶》《老鼠愛大米》等略顯庸俗的愛情歌曲;也有像《隱形的翅膀》《怒放的生命》《我相信》等青春勵志歌曲;還有像“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父親》和樸樹的《平凡之路》等帶有文藝氣質的影視歌曲。如今在許多學校舉辦的文藝演出、歌手比賽活動中,出現最多、最受歡迎的歌曲大多是經典老歌或當下的流行金曲,由此可見,校園流行歌曲的突出影響力是不能忽視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些社會流行歌曲給校園音樂帶來了多元的風格和新鮮的元素的同時,也使得一些題材內容低俗、惡俗,體裁形式媚俗、庸俗的歌曲作品在校園中大行其道,給廣大青少年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在當前校園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方面,我們更是應該主動積極抵制這些作品,反對這種風氣,保持校園歌曲健康清新風格,以優秀的作品傳播新時期青少年學生們應有的“正能量”。
總體來看,校園創作歌曲立足傳統,不但引領著校園音樂文化(尤其在中小學校)的主流,更為專業校園歌曲的創作提供保障;校園流行歌曲則占的比重較大,傳唱度較高,其時尚、多元的風格,對學生原創音樂的影響更是直接的;學生原創歌曲中豐富的情感元素和獨特的藝術視角,也同樣會為前兩者的創作提供靈感和引導。故此,當前校園歌曲的創作與理論研究不能偏安一隅,必須全面兼顧、相互借鑒、揚長避短。一方面,在校園創作歌曲中,作品的旋律、結構、演唱風格等方面要充分考慮是否適合在學生中間的欣賞與傳唱,尤其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音樂基礎非常有限,過度的專業技巧并不合宜。另一方面,要鼓勵引導學生原創歌曲的健康發展,為廣大熱愛原創音樂的學生們提供必要的專業指導和幫助,并結合普通高校中的音樂教育,提升學生們整體的音樂修養,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創作并演唱“自己的歌”。同時,通過深入認識當前時代精神、校園文化與各個年齡段學生們的生活學習,準確把握歌曲的題材內容與體裁形式,積極推動以學生原創歌曲為主線的校園歌曲創作發展,繁榮校園音樂文化。
(責任編輯:楊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