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準
摘要:傳統的教學中,歷史的學習只需要對相關的歷史事件和發生的時間死記硬背,這對發展學生的各方面歷史素養是毫無益處的。當前,素質教育不斷的深入,老師除了要教授學生課本上的相關知識,還要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德育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這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因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有必要加大素質教育的投放,本文將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滲透方法進行具體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素質教育;滲透;方法
當今社會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任何一個虛假的偽劣產品在當今的這個競爭環境當中都沒有立足之地。我們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活動,更要堅決摒棄傳統意義中的死記硬背現象,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真正通過高中歷史學科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圍繞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中積極滲透素質教育
與傳統意義的歷史教學活動相比,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在教學目標的設置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其教學活動的實用性,避免高分低能型的人才出現。首先,教學目標要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當前很多名人富翁移民海外,試圖通過種種途徑來取得外國國籍,筆者以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崇洋媚外的思想,很多人沒有強烈的愛國情感。鑒于此,我們要通過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告誡他們只有忠于自己的祖國,只有自己祖國的強大,我們才能無論走到哪里都能保持尊嚴,保持獨立的人格。另外,我們也不能文過飾非,對于我們祖國在近代史中所遭受的屈辱與欺負,我們要理性面對,正確解讀,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真理,激勵學生能夠知恥而后勇,為了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其次,我們的教學要增強學生的抗挫能力。當前,獨生子女過多,驕嬌之氣嚴重,受不得任何挫折與風吹雨打,我們教師要通過歷史人物的艱難成長與艱苦奮斗來告誡他們,世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挫折是人的一生中最好的大學等,以此培養出當代高中生健康、積極、堅強的完美人格。
二、吸收傳統文化精華,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在當前泡沫文化、速成文化的嚴重侵蝕之下,當前學生的人文素養令人堪憂,鑒于這一現實,筆者主張通過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科的知識學習,來促進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大力弘揚。無論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輝煌成就,譬如四大發明、唐宋雄風、成吉思汗的鐵騎等等,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所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譬如張衡、李白、唐太宗、毛澤東、孫中山等,他們身上所彰顯的精神品質與人格氣場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筆者以為,在歷史教學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些名人名言的積累,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國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僅僅是這些名人名言,就充分滲透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對于當今學子的人文浸潤。
三、要注意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關系
在這個問題上,既要講繼承,又要講發展,對傳統教學手段不能一概否定。現代化教學,有形有影有聲,入眼入腦,活潑感人,這是創新;站在講臺上,一本書、一支筆或加一幅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師生心靈感應,產生情感上、意識上的共鳴,這也是創新。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關鍵不在表面,而在實質。當然,我們不能以此為“滿堂灌”辯護。因此,一方面我們不能過分追求現代化教學手段而放棄傳統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固守傳統教學方法,排斥先進教學手段,應使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這樣才能使自己教學更趨完美。
四、要注意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歷史課堂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為還有一些矛盾客觀存在。如歷史教材的相對穩定與史學材料的大量涌現、信息劇增的矛盾;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矛盾等等。所以歷史教學不僅要注重課內,還要充分利用課外,只有課內外雙管齊下,有機結合,才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結合教學,有計劃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烈士陵園、考古遺址、圖片展覽等;組織學生到學校和地方圖書館借閱相關的歷史資料;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地方的歷史知識競賽,重大歷史題材影視片評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演講以及歷史小論文比賽活動等。課內是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主陣地,課外活動則是課內的延伸和深化。在這里,必須注意的是,課內與課外,不能脫節、互不相關,而要努力形成契會點,否則,就會出現象前面所說的“以活動、參觀、討論取代教學”的現象,從而背離了素質教育。
總結:
總之,在“信息時代”“電子時代”的今天,我們的歷史教學也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順應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創新,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遨游知識的海洋中感受歷史的魅力。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深化素質教育落實到我們的歷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胡宇迪.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現代閱讀,2012(4)
[2]盧娟娟.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嘗試[J].新課程研究,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