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漫
【摘要】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從無到有經歷了三個過程,從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到城市商業銀行,每個階段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隨著國有銀行經營模式轉變及我國加入WTO后,城市商業銀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解決城市商業銀行面臨的問題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及監管部門、政府政策,使其得以健康發展。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 風險 發展
一、農村信用社
(一)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57年,是農村信用社的普遍建立和大發展時期。建國之初,為醫治戰爭創傷,盡快恢復國民經濟,全國上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合作經濟運動。在農村,生產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迅速開展起來。
第二階段:從1958年“大躍進”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是農村信用社發展受到嚴重挫折和嚴重摧殘的時期。當時,在“左”的政治路線和錯誤政策的影響下,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活動受到嚴重損害,很多信用社到了破產邊緣。由于政策定位失誤,經營管理混亂,致使農村信用社逐漸背離合作制原則,信用社發展遭受重創。
第三階段:從1978年到1984年,是農村信用社的業務恢復時期。鑒于過去把農村信用社下放給基層管理造成嚴重混亂和重大損失的教訓,中央政府決定把農村信用社交給國家銀行管理。
第四階段:從1984年到1990年,國家啟動了農村信用社回歸合作制改革。1984年,我國經濟進入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時期,農村信用社要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提出把農村信用社辦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群眾性合作金融組織。
第五階段:1990年到2002年,國家再次啟動農村信用社回歸合作制改革。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內金融風險凸現,在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發展方面,管理部門將主要精力放在防范和化解信用社風險上,導致此輪改革最終不了了之。
第六階段:2003年開始,改革觸及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法人治理結構、管理體制、金融監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權利義務關系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因此是迄今為止對農村信用社力度最大、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一次改革。
(二)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問題
1.產權關系不夠明晰
農村信用社最開始的經營資金都是來源于當地農民人股的股金,但是在隨后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農村信用社的產權結構變得日益復雜。當前,農村信用社股金結構與建立初期相比,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既有農戶股,又有職工股、國家股以及法人股。
2.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2003年,農村信用社按照股份制進行改革,規范了企業股金,股權結構更加清楚,不但有投資股,還有資格股。農村信用社內控管理機制也逐漸完善,但大部分農村信用社雖然在形式上建立了完整的法人治理結構,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三會”制度其實是形同虛設。
3.支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農村信用社經營出現困難,服務三農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阻礙了信用社支農職能的發揮,農民資金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滿足。2003年全面改革后,農村信用社推出的小額信用貸款以及聯戶聯保貸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貸款難的問題,但這些小額貸款周期短、額度小,利率高,能發揮的實際作用十分有限。
4.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的相關立法工作與國外相比顯得十分落后。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真正將農村信用社的立法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中國當前雖然也有一些關于農村信用社的制度、政策、規定和條例,但還沒有一部農村信用社法,在立法上處于空白期,有關合作金融的專門性法律始終沒有制定出臺。由于沒有專門的法律保障和法律約束,農村信用社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地位不夠明確,無法規范其經營行為,確保其穩定的發展方向。
二、城市信用社
(一)城市信用社發展歷程
城市信用社是我國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是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城市信用社是在改革開放后出現的。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開展,一些地區出現了少量城市信用社。1986年以前,城市信用社的數量約為1300家。1990年,開始了城市信用社市聯社的試點工作。1992年清理整頓工作結束,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各行各業申辦城市信用社的要求非常強烈。至1999年底,除了對少數嚴重違法違規經營的城市信用社實施關閉或停業整頓外,還完成了將約2300家城市信用社納入90家城市商業銀行組建范圍的工作,為城市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城市信用社問題
1.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三會只能弱化,沒有做到職責分工清晰并相互制衡。一是股東大會不能按時召開,股東大會職責煤沒有認真履行,董事會,見識會到期后為進行換屆,董事會實際取代了股東大會未制定對經營班子的授權制度二是監事會未能獨立開展工作形同虛設,其監督職責無法履行在目前的公司治理結構狀況下,實際上全部的決策和執行職能都集中在以總經理為核心的管理層,管理層的權利和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監督和制衡,業務經營受高管人員影響很大業務經營受高管人員影響很大
2.內控制度建設薄弱管理不規范
一是內部管理制度建設不健全制度執行不規范,二是未能設置獨立的內部稽核部門和配備專職的稽核人員。
3.國家產業政策定位不明確監管法規不健全
自國務院對城市信用社實施清理整頓之后,城信社體制問題一直未落實,產業政策不明確,城信社如何發展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合理回,造成業務骨干紛紛外流,形成社內管理人員懸空,客觀上影響了業務的發展。同時,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客戶的業務經營活動和融資需求日趨多樣化,而城信社受到城信社管理辦法的限制,業務品種比較單一,僅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資金結算方式比較傳統,電子化建設難以開展,局限性較大,網點布設業務發展受到區域限制,不能逾越監管部門劃定的范圍并且網點多數功能單一,只有儲蓄業務,不能開辦結算貸款業務,已無法滿足客戶的多種需求。endprint
三、城市商業銀行
(一)城市商業銀行歷史
城市商業銀行是經國務院批準在部分城市信用社基礎上組建起來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80年代中期由于地方性小商業銀行存在規模小,資金成本高,股權結構不合理,內控體制不健全等問題,經營風險日益突顯。1998年,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名發出通知,將城市合作銀行統一更名為城市商業銀行。
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艱難起步階段。城市商業銀行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而城信社又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一些金融機構為適應辦三產、安排子女就業的需要成立的。
第二,工作轉變階段。從1995年到2002年,期間共有10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經營。
第三,改革加速階段。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應該說是城商行改革發展的加速階段,現在正處在加速階段的后期。
(二)城市商業銀行現狀和問題
1.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科學、高效的決策與激勵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地方財政一股獨大其他股東的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往往成為地方的準財政部門和提款機,由于董事會和高管均由地方政府任命,缺乏有效監督。由于地方政府干預,監管部門難以對銀行進行有效監管,嚴重影響了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
2.資產質量差,處置難度大,潛在的資產損失已成為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風險。一是貸款質量差。城市商業銀行承接了原城市信用社大量不良資產,背負了原城市信用社留下的沉重的資金包袱,先天不足,成為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的共同特征。
3.市場定位出現偏離,業務特色尚不突出,銀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4.經營機制超前,內控管理落后,風險控制與商業銀行的發展不相適應。一是觀念存在偏差。二是內控機制滯后。三是權力制約失衡。四是稽核職能弱化。
5.經營區域受限。在成立城市商業銀行之前,大多數中心城市都擁有數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數都經營不善,面臨不良資產嚴重、管理混亂、風險失控等問題,處于破產邊緣。
(三)監管和政府政策
1.城市商業銀行組建初期,多數銀行存在流動性風險,財務風險和資產風險,保穩定保支付求生存正為銀行的突出問題。
2.一是“一行一策,分類監管”。二是在風險化解方面,提出了“依靠地方,多策并舉,化解風險,乘勢治本”的思路。“依靠地方”就是要依靠地方政府。三是在聯合重組、跨區域經營等方面,在監管上提出“明確標準,積極引導,扶優限劣”的思路。四是在市場定位方面,提出“立足地方、打造品牌、辦出特色”的思路,是指要向大銀行學習,但是不能跟大銀行攀比,而要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五是提出來“內控第一、風險為本、依法經營、科學發展”的思路,引導城商行以科學發展塑造企業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