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煥
摘要: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自覺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能激活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的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以最佳的姿態接收教學信息,這樣,教和學都能得到和諧的發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隨之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語文學習;激發;興趣
一、實施賞識和情感教育,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人的潛意識都存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潛質。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由于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關系不同,人對客觀事物便抱有不同態度。有積極的,包括愉快、滿意、喜愛等等;有消極的,包括厭惡、憤怒、憎恨等等。對于學生,情感有時成為學習的動力,有時卻成為阻力。在教學中,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同時存在。如果教師能夠利用積極的情感,抑制消極的情感,要讓學生學好語文,并非難事?;谏鲜稣J識,實施賞識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教師要充分尋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賦予他們真摯、純真的愛。理解和熱愛學生,對教師來說,大而言之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小而言之則是教師的修養,是師德。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愛和賞識,這種出于真摯的“賞識”,一旦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就會產生極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這種“賞識”的對象包括各類學生學習語文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朗誦、寫作、閱讀等,在表達形式上,可以在接觸、交談(交談環境要適宜,氣氛要和諧)中,對他們表示一種信任和賞識,以產生情感上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形成興奮中心,產生自信。隨之要給予具體的、有效的指導或幫助。一旦發現學生取得教師所期待的進步,教師要及時地表示肯定或贊同,以便為下一次新的進步作好心理準備。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
小學生好奇心理特別強,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比較感興趣,但持續的時間卻并不長,注意力容易轉移。在對待學習上,他們只會對學習過程感興趣,對學習結果并不太關心。對于毫無生氣的講述,機械的背讀,學生興趣不濃。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程序時,要以“游戲、兒歌、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為載體,精心設計,把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巧妙的溶入其中,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誘導,讓學生積極思維,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能。
在識字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形聲字特點的理解,可采用讓學生“做一做”、“畫一畫”的教學形式。如讓他們找出“請、情、清、青、睛”等字在形和讀音上的聯系,在學生找出這些字的部首都是“青”,再讓學生動手做生字卡片,一張是“青”,另外幾張上分別是不同的偏旁,小組合作用不同的偏旁與“青”組成不同的字,在學生合作接著和試讀的過程,加深了對生字的認識和對形聲字特點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知識的遷移和拓展練習,引導學生將這些字分別組一個詞語,并把所組的詞語串起來寫一段話,最后,按這段話的內容畫出一幅圖來。教學過程學生積極性很高,不僅落實了知識點,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而且,啟發了學生思維。
在拼音教學中,可將聲母編成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做出拼音聲、韻母卡片,以“開火車”,“找朋友”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使學生“愿學、樂學”。
教學內容“生活”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將應用于生活。能應用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否則知識也將推動其本身人價值?,F在的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都考慮到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那么在教學的實際當中,教師也要將教學過程與生活緊緊的聯系起來。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面比較窄,好奇心又特別強,如果老師能將教學內容與洗滌有意識的結合起來,不僅教會了學生知識,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而且還會讓學生覺得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他們內在的精神需求。
目前,小學低段的識字量是很大的,因為選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及時再出現,根據心理學遺忘的規律,儲存的住處長時間不在大腦中再現,印象不深的將會被遺忘。教師就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現提供條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主動識字。利用物品的商標、招牌、標志名稱等加深對生字的了解和鞏固。這樣,學生也有一種成功感,學習的主動性會增強,學習效果必然會好。
四. 利用激勵性語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說教師的評價具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那么教師使用豐富的激勱性語言評價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劑。因此教師要使用豐富的激勱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著急著去找學生回答,而是要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全體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對還是錯,教師首先得對學生敢于回答回題,不怕出錯的精神給予鼓勵。在很多情況下,哪怕是教師帶有鼓勵性的只言片語,都會讓學生激動不已,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向上動力。在教學中,如果是學生回答的好,我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這樣的表揚鼓勵學生:如:“看來大家閱讀課文可真認真,這么難的問題都給解決了。” “真了不起,如果能用你自己的話說一說就更好了?!?“哦,你理解課文可真深透,老師真佩服你!”等語言真誠地表揚學生。讓學生知道被老師贊揚的快樂,體會到了學習的成就感,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五.教師應取得學生的信任,具有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應變能力。
教師要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教師要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時刻充滿活力和自信,讓學生從教師的身上,看到一種向上的力量,用這種力量去感染學生、鼓舞學生。
教師只有具備了有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應變能力,才能在教學中融會貫通,才能夠應對各種突發事件,適時引導,妥善解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覺得教師可親可信,才能對教師所教科目興趣不減。
總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持久動力,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力爭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變成熱情、主動的“我要學”,促進“教”與“學”雙邊關系的互動。這樣,就會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呂佳.語文教學中幼升小銜接的現狀與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年
[2] 劉凱.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陳云華. 談教學細節對教學有效性的作用力[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南卷)[C];2012年
[4] 郭淑華. 對組織教學的幾點建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年25期
[5] 李增坤. 漫談教學藝術[J];教學與管理;1990年0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