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玉璐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人民生活由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發展階段邁進,農產品數量安全的問題基本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毫無疑問,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歸根結底則是在于法律監管制度的不完善本文將闡述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監管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健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制度的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 監管 法律保障
近年來頻繁曝光的一系列食物中毒事件不僅嚴重威脅到了公民的身體,而且動搖了公眾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削減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提高,需要法律的保障,尤其是法律監管制度的保障,我國必須建立相適應的法律規制制度,加強法律監管。
一、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監管的重要意義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潔為本,潔以法為準。”不讓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束縛我們經濟發展得障礙,必須從法律層面強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監管,這主要是從下述幾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監管的意義考慮的。
(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選擇
近年來,在各類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遭到曝光之后,廣大民眾往往會對農產品出現非常大的不信任感,并且由此而出現連鎖反應至于導致極大的信任危機,這就需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方面的設計,通過設置當事人相互間的權利與義務與強化監管機制,以實現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二)保障有關主體合法權益的選擇
保護社會大眾的生命安全,這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立法上的宗旨及其目的。在此基礎上,該法還對農產品生產者予以分層,并運用區別對待的政策以保障其相應的權益。這樣一來,就能夠在立法角度上確保各方主體具備合法之權益,進而便于在源頭上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三)提升政府的監管力度
市場失靈這一特征,迫切需要政府介人到市場之中,也就是應用立法手段來實施干預,以求強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
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監管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建立健全農產質量監管體系,首先,要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管,嚴格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其他法律規定對農藥化肥及激素的使用加以控制,引導農業生產者發展無公害綠色產品,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其次,要整合各監管部門的資源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建立市場準入機制。設立科學化、標準化的農產品檢驗標準。對于進入市場流通的農產品嚴格按照檢驗標準進行質量檢測,防止劣質農產品混入市場。最后,完善消費產品安全法律體系,對現有的《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加以整合減少法律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彌補法律體系的空白,為質量檢驗提供法律依據。
(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支持
1.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實施深入完善。農產品標準化機制之制定主要是為確保有關單位在實施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能夠有依據,但是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不足的狀況,理應持續提升投入的力度,制定出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的計劃,強化各國之間的交流以及合作,從而讓標準之制定能夠適應于當前形勢的發展,并且做到相互統一。
2.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制進行健全完善,而這也需要立足于提升投入的力度加以推動,進而保障有關技術水平得到持續提升,并且完善專門化組織機構,引入專業化的設備以及人才隊伍,從而為農產品的質量檢驗工作之提升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加強法律監管執法力度
1.我國應有一個專門、權威的對食品安全進行管理的政府職能部門,明確管理主體,加強執法指導,將監管權集中,在該機構的統一管理之下,理順農業、質檢、工商、衛生、商務、進出口、藥監等管理部門的關系,明確職能分工,在分工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協調。
2.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行業指導,合理劃分和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各部門間要加強信息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大要案通報制度,推行食品安全監管問責制度,同時做到職權分明,各負其責、齊抓共管、抓出成效。
3.行政執法與司法還應密切合作,對于本應接受司法審判的食品安全案件不能僅僅通過行政處罰不了了之,必須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從而加大執法力度。對于制造制售假、劣、毒食品坑害消費者的侵權行為者,除了要求行為人對消費者的實際損害進行賠償外,還應該給予嚴懲、重罰,使其無力再生,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和杜絕這類行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