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香
[摘要]科學探究是學生生物核心素養(yǎng)之一,基于研究性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探究能力。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筆者通過近2年的研究,和學生共同學習,總結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策略,極大地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科學探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 提高
從本世紀中葉開始,在學習心理學領域,行為觀逐漸被認知觀取代,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研究性學習重視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關注知識表征、認知結構的發(fā)展及問題解決,不僅在于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chuàng)造性與及主體性人格培養(yǎng)。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有必要研究一套有效的指導策略,幫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
通過兩個課題的指導,即《南明河四城區(qū)主要地段的水污染源調(diào)查》、《“班級收納柜”的設計》,總結出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來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一、教師加強自身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問題,利于指導學生選題
沒有強大的理論知識作為引導,將會出現(xiàn)“一團黑”的盲目性,所以教師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學生的成長探索一片新天地。在精神上,自己須懷有高昂的熱情,要以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給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好典范。研究性學習要培養(yǎng)的不僅是學生的能力,還包括許多的情感、心理、精神因素。例如,學生在活動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不守時,或者制定了計劃但實施很隨意的表現(xiàn)。那么教師首先自己要做到嚴格按計劃辦事,比如和學生約定的時間要準時,需要準備的工作要及時,以使學生養(yǎng)成守時、守信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加強心理輔導,作學生團結合作的“催化劑”
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是社會實踐性,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fā)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在陌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中,缺乏實踐經(jīng)驗、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受到挫折后就心灰意冷;習慣了個體競爭的學生,則一下子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的團隊合作要求。再比如,某些學生一開始工作沒有計劃性,漫無目的;在活動過程中不會自我管理,拖拉,找借口逃避;少數(shù)學生不愿觀察周圍世界,覺得一切如常,沒有什么問題可以研究,懶得動腦,跟在別人后面,人云亦云等。這些都是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學生心理偏差。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民主平等是師生關系的主要特征。在活動過程,學生尊重教師,主動親近,虛心請教;教師更要認識到學生是課程的主角,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放下架子,樂于幫助,愿意服務。師生共同關注課題研究的進展和成果。教師要允許學生出錯。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對學生的錯誤要有一個寬容的心態(tài),在學生因為害怕出錯而不敢進行嘗試和探索時能得以心靈上的支持,久而久之或許學生就能發(fā)揮出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三、重視過程性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嚴格要求學生按計劃開展研究,培養(yǎng)科學的探究方法和科學的探究精神
首先,全程指導,按計劃跟進研究活動。教師的指導必須伴隨研究性學習的進度分段展開,并且在不同時間段里教師所承擔的任務是在變化的。只有這樣,教師給予學生的輔導才會是及時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學生才能明了下一步要做什么、應該怎么去做。教師在每個步驟中的工作重點有所不同,還要結合實際進展情況給學生提供各種有價值的指導建議。
其次,注重細節(jié),針對性輔導。由于研究性學習的社會實踐性,學生大部分時間在校外活動,即使在校內(nèi)活動,也是分散活動,這就面臨一個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監(jiān)控的問題。要做到有效監(jiān)控,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在活動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活動計劃并作相應的安全論證,并提出建議,使活動計劃盡量周密,活動任務布置到位,要求學生注意各項安全事宜。活動過程由學生自主管理,教師對其管理體制可作適當指導。活動中應盡量做到師生、生生之間信息暢通。活動后教師應及時檢查活動記錄,檢查每個學生的活動成果,作活動效果評價。
四、重視反思,及時引導學生改進研究方法和研究計劃
每個階段,要求學生記錄研究結果,總結方法,反思行為,及時完善研究計劃。研究性學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要善于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計劃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活學活用。
團結教師隊伍,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任課教師多溝通交流,與其他指導教師共同探討,形成合力,高效率的幫助學生完成研究活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