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語遙
摘要:在空間布局方面,我國的古建筑頗具特色,對實用性、美觀性進行了合理融合,從中可窺見我國古代人民精深的建筑思想文化。本文在空間方面的從門、屋頂、建筑組群三方面入手,對我國古建筑布局手法展開分析。
關鍵詞:中國古建筑;空間布局;手法
一、前言
從傳統哲學方面看,空間和建筑之間存在著相對關系,虛與實共生,建筑即對空間進行圍合的一種操作,空間的存在是建筑活動開展的前提。對于建筑這一藝術的創造,我國古代工匠對“天人合一”這一思想進行了融合,基于現實美,將主觀情感融入,創作出意境幽美的建筑技術。
二、我國古建筑在空間方面的布局手法分析
(一)門——空間滲透
空間轉化中的循序漸進通過滲透表現,空間的滲透即對相鄰的兩個空間進行分隔,但并未徹底隔斷,空間之間可實現相互連通,可透,但不敞,相隔,但不阻斷。建筑中的門便是上述隔與透之間的過渡點,通過門可實現內外空間的銜接、過渡、延伸[1]。在建筑時,需對空間邊界進行一定范圍的圍合,此范圍需有對外關聯的一個通道,此通道從內而出、從外而入的口即為門。門即“門戶”,門即為戶,戶作用為護,作為建筑物的出入口,門承擔著防護功能,門處于闔狀態時,便發揮護的作用。例如,西安古城墻的防御系統,設有三重門,門并不是單體結構,而是有豐富的空間序列,三重門是封閉空間中的轉接點,此處的門作用便為空間滲透,承前而啟后,城門的防御體系不但逐層深入,而且有漸進的變化。對空間進行連接是門的另一個功能,此時的門為“辟門”,有變通作用,此處的門可看作通道、途徑,是一個空間進入到另一個空間的必由之路,是建筑內部與外部進行連接的一個出口,對內外空間進行聯通,這實際上也體現了門復合空間方面的性質。建筑是平面、立體、色彩與空間之間的組合,平面、立體、色彩存在實體性質,而空間存在虛體性質,虛體性質的存在需基于實體性質,門屬于特殊虛體的一種。從空間平面這一角度看來,門是穿行于封閉狀態圍合空間的入口,圍合空間則對外部與內部空間進行了界定,作用主要是防護、對環境進行劃分、對空間領域感進行傳遞,以對內外進行區分,實現人心理空間的轉化,為人們提供歸屬感、安全感。作為內部與外部空間之間緩沖的過渡帶,門的主要作用便是將內部與外部銜接起來。對于空間組織的層次,門可發揮引導作用,大門到深宅再到多重的院落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空間布局形式,將門設置于中軸線上,以發揮引導作用,讓空間的結構可以逐層展開,從而賦予空間變化美感。
(二)頂——空間和諧
我國古代建筑中的屋頂蘊含著人本精神,我國人民提倡和為貴,猶如中庸文化中的“過猶不及”,基于此思想,我國古代建筑中的屋頂也對“適形而止”的原則進行了遵循。西方建筑屋頂大多高聳尖直,尺度較為夸張,追求最大限度與天空接觸。而我國建筑中的屋頂更強調“宜人”,重視空間環境尺度中的人本思想,以實現人與建筑物的和諧。同時,屋頂是與“天”最為接近的地方,與“天”自然銜接,其中蘊含著我國古人敬天地的思想。且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多為“人”字形,體現著人地和諧的思想。從線條方面看來,我國古代建筑屋頂大多為曲線,富含陰柔之美,給人平易近人之感。我國古代建筑通過木結構對屋頂進行構建,體型較為碩大,被稱為“大屋頂”,此類屋頂一般被應用在宮殿、廟宇建筑中,以體型雄偉莊重,但在空間方面易給人壓抑感[2]。對此,古人以出檐、翼角進行處理,以對壓抑感進行平衡,使大屋頂反曲向上,向上騰起,使靜止、下壓地面的建筑有靈動感,與周圍環境之間更為和諧。我國古代建筑對曲線屋頂建筑了創造,不但可實現空間之間的和諧統一,而且象征者人與自然意識形態之間的和諧統一。
(三)群組——空間秩序
在空間組合變化方面,我國古代建筑對層樓累榭進行建立,使建筑物能夠實現錯落有致的高低排列,這體現著空間的秩序與統一。在構成法則方面,我國古代建筑強調“形式美”的原則,建筑物均通過中間的軸線進行對稱的排列,空間秩序多樣且統一,空間組織有嚴格的秩序。在建筑中,“點”代表一個單體的建筑,是建筑組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其進行布局時,通常采用對比手法,主要的建筑為主點,圍繞主建筑的建筑則為次點,主次點之間相互對比,以對主建筑進行烘托,從而實現空間秩序向意識形態的轉化。我國古代建筑對空間進行布局時,強調中軸線的對稱,中軸線主要為重點建筑,軸線兩側則分布次點建筑,通過空間的對稱、對比來體現形式美,從而實現對建筑物使用者身份、思想等傳遞。面是對一個相對的界定空間,由點、線排列組合而成,《周禮·考工記》中提到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規劃手法均為面的組合,我國古代通過面進行組合的建筑大多蘊含著中庸思想。
三、結語
我國古代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是我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中的明珠,其中的空間布局手法頗具特色。本文從門、屋頂、群組入手對我國古代建筑中的空間布局手法進行探析,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建筑文化、人文文化。
參考文獻:
[1]李玲.李俊.試論中國古建筑和諧理念的形成軌跡[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6-110.
[2]楊蕾.中國古建筑營造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J].人民論壇,2015,(32):218-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