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
井岡山,成了中國革命新的起點。
會師之后,毛澤東在寧岡茅坪主持召開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會。毛澤東任書記,毛澤東、宛希先、劉真、譚震林、謝桂標為常委,朱德、陳毅、劉輝霄、龍高桂為候補常委。
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發出第51號《中央通知》,其中規定:
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唯在暴動各縣有工農革命獨立團的,仍可聽其存在。
據此,毛澤東、朱德所率的部隊由“中國工農革命軍”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紅軍”一詞,顯然是受蘇聯的影響,因為蘇聯的軍隊叫紅軍。
毛澤東十分注重軍隊的紀律。除了在上井岡山時提出“三大紀律”之外,1928年初,毛澤東又補充了“六項注意”: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
其中的第一條和第二條,和“三大紀律”中“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一樣,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的:上井岡山時正是秋季,紅薯成熟時節,故規定“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至于“上門板”“捆鋪草”,是因為當時部隊住宿時,常借用老百姓門板做鋪板,借用稻草做鋪草。各家的門高矮大小不一,部隊撤走時不“物歸原主”,一大堆門板就對不上榫,故規定了“上門板”“捆鋪草”。
毛澤東深知,老百姓痛恨那些燒、殺、掠、搶的舊軍隊,罵他們是“丘八”(“兵”字拆成“丘八”),流傳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樣的話。毛澤東要使紅軍取信于民,所以他下決心整肅軍紀。
“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內容,后來不斷修改、補充。1928年4月,“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改成了“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
為了容易記住,部隊開始教唱《紅軍紀律歌》。最初的歌詞是:
上門板,捆鋪草,房子掃干凈;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損壞東西要賠償,借人東西要還清。
后來,“六項注意”又增加了兩項“注意”,即“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虜腰包”。這樣,變成了“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受到井岡山老百姓的歡迎。老百姓編了這樣的順口溜:
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
這“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改,至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重新頒布時,改為以下內容——
三大紀律如下:
(一)一切行動聽指揮;(二)不拿群眾一針一錢;(三)一切繳獲要歸公。
八項注意如下:(一)說話和氣;(二)買賣公平;(三)借東西要還;(四)損壞東西要賠;(五)不打人罵人;(六)不損壞莊稼;(七)不調戲婦女;(八)不虐待俘虜。
毛澤東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這樣一步步發展、充實而來,從“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到“不拿群眾一針一錢”,從“上門板”到“借東西要還”,逐漸完善。其實,毛澤東思想,也是這樣一步步發展、充實而來。
(摘自《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四川人民出版社 圖/陳明貴)